1.赞美沈阳的诗歌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 故称“北陵”。 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 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昭陵的石马有一些传说。相传这对白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都是大宗生前十分喜爱的两匹坐骑。 虽然太宗身材魁武,但骑大白每天可行军一百里,骑小白每天能走五十里。崇德六年.辽西松山、杏山大战时,皇太极就是骑这两匹马从盛京疾驰至前线亲自督战,使此战大破明军十三万,取得了重大胜利。 再是,大凌河之战,太宗迫使明朝骁将祖大寿降清。这场战争大白、小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表彰它们的功绩,太宗驾崩之后,便将这两匹马的雕象立在陵前守陵。乾隆皇帝来盛京东巡祭扫特意来到石马前,抚今追昔,为石马吟诗作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弘历的即兴作《昭陵石马歌》曰: 陵图石马拟翁仲,古即有之识与共。 昭陵石马独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勋。 一乘杏山战败明军十三万, 再乘大凌河大寿降我军。 其余破敌斫阵那可数, 莫不安吉供御物我物。 遂成宏业建大清,绳天裕后无锡瑕。 宋至王孙金侍诏,图唐六马皆曲肖。 这首诗大意是说,陵墓立石象生这是古代就有的制度。 但是昭陵的石马非同一般石象生可比,它是大宗的两匹御马雕像,此马曾经立过许多战功,为大清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唐太宗的昭陵雕刻他生前六马.史称“唐昭陵六骏”,这两匹白马就是仿照唐昭陵的规制雕刻的。 由于乾隆皇帝每次祭扫昭陵都要恭瞻这两匹白马,于是成为东巡的一项固定制度,其他皇帝到昭陵来也都步其后尘,为大白、小白写诗赞颂,如,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东巡时都写过同样形式的《昭陵石马歌》。除此之外,昭陵石马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这一种传说说,这两匹马不叫大白、小白,而是叫“大清”、“二清”。 相传有一次,太宗被明朝大将李成梁活捉,在押送太宗去辽阳的途中,太宗依靠大清马和二清马的奋力营救而逃脱,为感念这两匹马的救驾之恩,崇德元年定国号称帝,太宗选择了“大清”二字为国号等等。 写的不详细,多多包涵,谢谢。 2.《泊船瓜洲》《秋思》两首古诗,有哪些区别《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诗。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长相思》是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改词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3.关于礼仪,诚信方面的古诗、古文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转自铁血社区 / ]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 转自铁血社区 / ]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 4.赞美辽宁的古诗词有哪些1、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原韵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枚枚青琐与银铺,一例都京制度符。 体从帝王御宫殿,心惟黎庶奠寰区。斟酌奢俭临中国,环卫旗民壮远图。 敬仰戎衣未解际,依然有暇视规模 2、辽城望月 唐·李世民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影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3、丁令威 东晋·陶渊明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4、海云横处是千山 清·尹继善 论文樽酒忆清闲,锦水城隅菜圃间。 廿载乡心劳远目,海云横处是千山。 5、入千山 金·王寂我来连日苦风霾,不见千峰剑戟排。 要识玉山真面目。雪晴明月射苍崖。 5.关于故宫的古诗句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北京长安街即景 京华小住忽经旬,十里长街往返频. 大厦连绵新布局,广场宽阔巧铺陈. 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6.月开头天结尾的七言唐诗诗句有什么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诗 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7.通江的李翰林是干什么的【故事】李翰林逸闻趣事 李翰林名钟峨,字雪原,号芝麓,通江县兴隆乡九浴溪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 幼年多病,6岁不能行,16岁开始读书而不好学;18岁寒窗苦读之时,其父受诬入狱,与兄钟壁四处奔走营救无效,认识到清官难当,贪官易做,立志作一个于国于家有用之人。于是,且耕且读,发愤学习。 在其父李蕃(曾任山东黄县县令),兄钟壁(曾任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皇上例授承德郎,御赐麒麟)、蒙师马龙吟、发妻雷氏几位德才兼备的老师的指点督促下,“春夜伴读,讲五经之义,雪朝吟咏,发诗词之微,”学业精进。李钟峨32岁中举,42岁任遵义府仁怀县教谕,45岁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殿试成绩优异,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51岁授文林郎,52岁以同考官身份参加康熙壬辰科会试阅卷,56岁至59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取文武考生2700人;康熙五十九年,李钟峨任广西学政,61岁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同年五月升翰林院侍讲;七月,升右庶子掌坊,九月升左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读并日讲起居注官;11月,任广西省乡试正主考;雍正五年,任太常寺少卿。 李翰林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李钟峨督学福建时,刻其父《雪鸿堂》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集》刊印问世,后选入《四库全书.集部》。 李翰林的足迹遍及京城、川、黔、桂、闽及江南一带,不仅是通江县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全省、全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关于李翰林的轶闻趣事甚多,本文遴选几则以飨读者。 石洞启蒙 李钟峨幼年多病,6岁不能行,11岁才开始训蒙。他老家下面有一石洞,高三丈,宽二丈余,可容十余人。 洞内空气清新,冬温夏凉;洞外松竹掩映,春夏花香四溢。洞口曲径通幽。 李钟峨在此发蒙,蒙师叫马龙吟。马龙吟当年设馆于此,以人名为洞名,故称“龙吟洞”。 龙吟洞内有诸多石刻,如“良弼天储”、“金榜标名”等。洞口刻“龙吟洞”三个大字,并刻有“图书光说筑,雾卷莲峰现;岩开石镜明,飞旌释尹犁”诗一首。 落款为“万历丁酉秋,明学士乾奄题”。 李翰林在“龙吟洞”读书7年之久,直到其父被诬下狱为止。 后人常说:“石岩洞里出翰林”。 巧对答康熙 由于李翰林才德出众,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常邀他出外游玩。 一天,君臣来到一条河边,见一船夫在船里舀水,康熙便出了一个对子:“船漏漏满,桶漏漏干;”李翰林稍加思索,对道:“灯吹吹熄,火吹吹燃。” 康熙见沙滩上一只白鹤走来,马上出一对:“白鹤探沙,两行‘个’字;”李翰林见一红蛇从河里游来,即对:“赤蛇过水,一路‘之’文。” 又一次,康熙和李翰林在路上碰着一个挑担子的,挑得很重。皇帝说:“人轻担重轻挑重;”翰林道:“脚短路长短走长。” 康熙见七只鸭子在水里游,于是又出一对:“七鸭浮七江,数数数,三双一只;”李翰林略一沉思,对道:“尺蛇入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 一下江南主考 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考生往往恃才骄傲。 主考官必须是才能出众、文思敏捷的人担任,方能完成任务。 李翰林初到江南,兴致很高,想一览江南风光。 他租来一只小船,装成艄公,在河里划船游览。一些赴考的童生,乘船过河。 李翰林来推渡他们。考生一上船便吟诗作对,非常热闹。 一考生说:“风吹杨柳千枝动。”另一考生说:“雨打江河万点波。” 李翰林看着这般情景,一边推船一边说:“各位童生,‘千枝’、‘万点’你们数过的吗?”一考生傲慢地反问:“那你说怎么对?”李翰林说:“按我想应改为‘枝枝动’、‘点点波’为好。”考生们听了,都觉得“艄公”挺有意思,不再喧哗了。 李翰林见没有人开腔,又逗趣地说:“各位童生,我听别人作了一首诗,觉得有趣,就是字写不起。”那些考生马上说:“你念,我们记。” 一个个都掏出了纸笔。 李翰林念:“ miamia一小舟,吱嘎水上流。 乒乓几桡片,he lo下扬州。”念完之后,一个个考生面面相觑,李翰林笑了,考生们低着头,一笑而去。 李翰林到江南后,那里的考生都知道他是四川人,对他有些轻视。第一场考试进考场时,考生们闹闹嚷嚷,很不严肃。 有一个考生出一对子交给李翰林,对子是:“黄河九曲弯,水滚滚,浪翻翻,大宗师从何而来?”意思是讥讽李是四川人,认为四川不出才子。就“大宗师“三字讲,本是主考官的尊称,但“宗师”二字与“东西”谐音,暗带辱骂之意。 李翰林看后,随口对道:“巫山十二峰,云暗暗,雾霭霭,老仙人从天而降!”考生尝到他的厉害后,一个个规规矩矩地进了考场。 李翰林在主考中,十分爱惜人才。 他对每一份考卷都细心审阅,披览再三,经他选中的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下江南主考 康熙六十年,李翰林二下江南主考。 他装成游客暗察考棚。考棚设在张家楼,楼高三层,考生们正在那里打牌掷骰子,毫不在乎。 有的考生议论说:“据说这次主考官是四川人,有点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