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人文精神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 2.以“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世界”为主题的作文,我写的是唐诗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让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主攻薄弱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由此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向,要主攻农村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让大量的文化扶持资金、优质的文化资源、专业的文化人才投向农村、用在农村、留在农村,真正让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3.赞美“家园”的古诗句有哪些1、带着万千思绪,我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湖边。 “多么美的景致啊!”我不禁暗暗赞叹。宁静,透明的湖水上清楚地映着墨绿的大山,绚丽的花朵、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 风一吹,水面被弄皱了,泛起层层涟漪,山影、树影也模糊、摇晃起来,呵!简直是一幅活了的山水画!湖面也一层不染,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2、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3、我渴望把世界变为绿色,我想在那黄头涂脸的沙漠上插上一棵棵白杨,那白杨的枝枝叶叶一律向上,紧靠团结,这团结的绿呦,你在暗示我们要为绿色而团结吗?我渴望那象征和平的橄榄树驻留战火连绵的地区。 我真的爱这和平的绿啊!我渴望这样的绿在世界永留,给世界以团结、和平。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把家园变绿的梦。 这个梦真的好美好美。4、群山深处,一条小溪在远处的山崖间白练似的漂流。 山崖下是一抹翠绿的水潭,可以看见悠游水底的小鱼。清澈的溪水从潭里溢出,如一个天真烂漫、满怀憧憬的少年,跳跃着、奔跑着,在欢快的歌声中穿过田野、穿过村庄、穿过如诗如画的春夏秋冬。 5、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山麓之下,村道两旁,别墅式农居处处可见,庭院布局整齐,洁净美观;房前屋后,果木葱郁,蜂缠蝶绕,鸡鸣犬吠。梯田层叠,茶园飘香。 无脏物之累积,无秽气之缭绕。融和幽雅,清爽宜人。 6、置身村间,四望群峰逶迤,雾霭氤氲。茂林修竹,郁郁葱葱。 四时之花,流芳吐艳。公路如带,时隐时现。 山泉潺潺,溪流淙淙。獐兔奔走,雀鸟和鸣。 耳接目遇有尽,心旷神怡无极。实宜居之胜境,休闲之梦都。 7、在小溪流过的一座山丘前,一片竹林在微风中依依地招摇。竹林旁边,一座简朴的小屋掩映在桃李之类的果树间,远远望去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这就是我神往的家园。的确,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梦想着,退休后,一定要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里筑一座小屋,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8、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家园的园丁,偷懒的园丁,任院子里的花儿草儿自由生长。勤劳的园丁,会给院子里的花儿除草捉虫,施肥松土,在人生的特定时刻,开出一片灿烂的花儿。 聪明又勤奋的园丁,会选择花种,精心的培育出人生最绚丽的花儿,让它成为生命中灵动的风景,美丽清幽高雅的花儿,在那里散发着阵阵的幽香,悦己又悦人。9、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你们还想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出门旅游吗?还想在傍晚的夕阳下携手散步吗?还想每天出门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吗?还想看到那蔚蓝的天空吗? 10、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11、心灵的家园呀,你是每个人独特的风景线。 你映照出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你反映出了人的思想品德。只有经常的擦拭自己的心灵,才能筛选出真善美,才能在岁月中擦亮自己的名字。 12、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鸟儿成群飞过;低头俯视清澈的小河,鱼儿在水中游;走在街上有参差不齐的树木遮去烈日的阳光;轻闭双眼,可以闻到清新的草味和淡淡的芬芳。这些美好的景象每每出现在梦中。 13、夕阳着火了。云朵彤红。 起起伏伏的山峦,斑斑驳驳的岩画,飞霞、飞鸟。这一刻,显得无比苍茫无限美妙,沉默了千古的石头,欲语,无语。 此时,如果有炊烟袅袅,多好!静静地缠绕着绿树与野草,起风了,风儿豪放粗疏情怀饱满,给我这没有多少色彩的人生几许壮烈与浪漫!14、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家园”这个词的涵义所在,有了家我们才会生活的更幸福;有了家我们才会圆满。15、用微笑面对每一天,向日葵一样温暖的时光,泛着点点幸福的星辰,赤诚的心,沉淀真挚的情,高雅的旋律,净化虔诚的心灵,优美的音弦带你同百花共舞,妩媚的彩蝶做你的舞伴,来一场不冷的亲吻。 让爱温暖整个春天,那是你最干净的心灵家园。 4.以古诗文中的家园为题作文古诗文中的家园 大凡有点思想的老师,明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与社会拔河,仍在努力传道授业,但社会越来越物质化,讲台上的情操教育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还没忘记语文教学具有“文道统一”的特点,不妨尽量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而在古诗文教学中给学生开辟一块精神家园。 目前不少课堂对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停留在对文本的字词和古汉语特点的讲解和诠释上,恰恰忽视了对文本思想的挖掘。 可以说纯粹为了考试,这就难免造成每一课都恨不得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让学生掌握,教学法上也侧重于知识传授,教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可言,更无思想感悟可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我国的古诗文更是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现代人的时候,更需要守护中华文化。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从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古代诗文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底蕴。 学生在初中的历史课中,对我国古代史只能说有个概况的了解,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认知几乎是空白。 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的篇目,都具有更为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古诗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古代史知识。教材中从作者到古诗文中涉及到的我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串联起来,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简史书。 从我国哲学思想方面看,《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诸子散文,包括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华夏几千年永远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从文学方面看,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再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诸子散文本身蕴含了古代先哲的智慧和思想,让学生走近这些思想家,进行美文美读,从中感受深邃的思想,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如何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以及用哪些思想来启蒙,古代诗文的教学,先天具备一定的导向因素。 比如《逍遥游》,庄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贫困潦倒的失意士人,面对现实的困境,要追求自由,要从现实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唯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超越世俗的限制,用玄想的方式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寻的满足与快乐。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哲学是对社会采取超然放达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人们不为个人利益得失所动,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和谐统一。庄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宏大的自由精神境界,开辟了一个比现实更为美好的精神世界。 结合庄子的清静精神,再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苏东坡的旷达情怀联系起来,提倡一点我们早已失落的“贵族精神”,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史留给我们无尽的璀璨夺目的文学宝藏,选入课本的许多文言文便是这一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奇珍。 如果仅仅注重文言字词、语法的教学,又如何谈及教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又如何谈及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我们知道,《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注意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以及几种语法现象的分析,而不去联系历史现实理解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去挖掘这篇传世佳作所具有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岂不有点舍本逐末了? 古代诗歌教学,通过对文字、意象和技法的理解,达到对感情和意蕴的领悟。 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愤怒出诗人”,可以知道,诗歌是感情的倾情外露。从《诗经》到元曲,再到现代经典诗歌,无一不是火山爆发般的情感宣泄。 这些蕴含于诗句的思想感情,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把挖掘中华古文化要素作为一个重点。 不管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屈原、杜甫、文天祥,还是个性张扬的李白,还是旷达的苏轼,乃至浅斟低唱的柳永以及充满亡国之音的李煜等等,其诗作蕴含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值得后人咀嚼把玩。在反复吟诵和品味中,几千年的中华精髓,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精神文明似乎渐行渐远,语文课。 5.唐诗中最伟大的精神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今天父母给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大多是李白的《静夜思》,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由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童年。大型文艺活动唐诗也是一道保留节日,濮存新诵读的《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琵琶独奏清新秀丽。流行歌曲也大量借鉴唐诗的原素,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欢,“月落乌啼不改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仍是当年的夜晚”。与朋友边喝酒边听歌,沉浸在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是一种享受。而旅游休闲,每每看到眼前的美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登高就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雪就会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望瀑布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了我的潜意识。得意时会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孤独时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年青时喜欢唐诗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品味。读书人不会几首唐诗那是没面子的,因为唐诗太普及了,影响太大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唐诗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感觉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我的阅读感觉是,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参考资料: 4 6.什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稳固的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 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了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力量的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可以共同 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这个共同体历史形成并发展着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 是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一个文化空间。 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它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共同的理想 追求等构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 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形成了强 调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亲仁善邻、独立自主为价值取向的优良 传统。 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 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 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 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 认知和现实感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还承载 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 化根基和精神纽带;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 光芒。 它是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 展的支撑。 我们党要把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传统 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确认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 族共同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 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了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这 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中华民• 39 。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 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顺应时代潮流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 改 革创新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 了新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紧跟时代、振兴中华的精神风貌的主 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召唤 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形成追求理论创新、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的蓬勃发展局面,有利于中华民族 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共同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树立共同理想和目标追求,能够凝聚社会各方 面的智慧和力量,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 强大的战斗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 题,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 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 同愿望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方面。 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带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壮丽实 践,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历史使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追求,不仅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归依感和认同 感,更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7.以古诗文中的家园为题的作文古诗文中的家园 大凡有点思想的老师,明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与社会拔河,仍在努力传道授业,但社会越来越物质化,讲台上的情操教育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还没忘记语文教学具有“文道统一”的特点,不妨尽量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而在古诗文教学中给学生开辟一块精神家园。 目前不少课堂对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停留在对文本的字词和古汉语特点的讲解和诠释上,恰恰忽视了对文本思想的挖掘。可以说纯粹为了考试,这就难免造成每一课都恨不得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让学生掌握,教学法上也侧重于知识传授,教得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可言,更无思想感悟可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我国的古诗文更是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现代人的时候,更需要守护中华文化。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从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古代诗文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底蕴。 8.中华文化瑰宝之唐诗,800字作文,急用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 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 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 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 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 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 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 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 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 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 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自己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视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