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天姥山全唐诗

1.关于新昌的诗句(至少3句)

招道壹归沃洲 晋·白道猷 连峰数十里, 修林带平津。

茅茨隐不见, 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 处处见遗薪。

如知百世下, 犹有上皇民。 开此无事迹, 以待竦俗宾。

长啸自林际, 归此保天真。 (录自《剡录》) 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 南朝宋·谢灵运 攒念攻别心, 量发清溪阴。

暝投剡中宿, 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 还期那可寻? 傥遇浮丘公, 长绝子徽音。

(录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宿沃洲山寺 唐·魏徵 崆峒山叟到江东, 荷枚来寻支遁踪。 马迹几经青草没, 仙坛依旧白去封。

一声清磬海边月, 十里香风涧底松。 何代沃洲今夜兴, 倚栏来听赤城钟。

(录自《会稽掇英总集》) 秋 下 荆 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

(录自《全唐诗》)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五徵君 唐·李白 何以折相赠, 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 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 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 空吟招隐诗。

(录自《全唐诗》) 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 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 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 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 拂石卧秋霜。

(录自《全唐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城姥连天向城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录自《全唐诗》) 壮游(节录) 唐·杜甫 越女天下白, 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 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 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 目短曹刘墙。

(录自《全唐诗》)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 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 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 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 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 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 从此濯尘机。

(录自《全唐诗》) 宿立公房 唐·孟浩然 支遁初求道, 深公笑买山。 何如石岩趣, 自入户庭间。

苔涧春泉满, 萝轩夜月闲。 能令许玄度, 吟卧不知还。

(录自《全唐诗》) (注:剡县即指新昌)参考资料:新石论坛。

2.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序是45312

第一句

化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朝诗人李白所作。

第二句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江上送行无白璧,

临歧惆怅若为分。

第三句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翠色千重包楚塞;

黄河一线下秦川。

——佚名撰 中岳嵩山绝顶亭联

第四句

夏月登岱

方孝孺(明)

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

第五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内容: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3.杜甫、李白诗词

745乙酉玄宗天宝四,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在长安。

参考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

李白745年做著名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与杜甫相会,曾赠诗《沙丘城下寄杜甫》

4.谁有古代的经典诗词和对应的诗词意思或者表达的意境,网址,或者直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唐)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jì)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

5.唐诗、宋词、元曲的历史

唐诗 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唐诗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

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宋词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起源 “曲于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倾向。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

“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

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赞浦子》又是吐蕃乐曲等等。《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

《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

二是来自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

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又如《麦秀两歧》,《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筐笼而拾麦,仍和声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

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乐志》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

6.唐诗三百首

编选背景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 蘅塘退士 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