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古诗中的美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尤其是排比,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 2.如何理解唐诗宋词之美我喜欢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的文学瑰宝的魅力所折服,从而感叹。想在这里介绍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益。 我很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化让我如痴入迷,文学是人的灵魂的折射,是民族才华和智慧的结晶。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中,唐诗,宋词,元曲,经典之作、流芳百世之作相当多,茶余饭后信手拈来,或吟之,或书之,皆让人亦喜,亦悲,亦叹。诗以唐冠,宋以词称,曲以元盛。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曲中有画,诗情画意,词韵墨香,曲风赋骨,诗言志,词咏怀,曲抒情。唐诗的豪迈洒脱,宋词的清丽绮美,元曲的古朴明快;李白的浪漫,李清照的忧伤,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柔情……都让人迷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为,源远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精品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让你爱不释手,如痴似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传唱至今,就像是高山流水,停云落月,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让人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以为,欣赏文学,鉴赏文学作品,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深刻感受文学的精彩之所在,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让好的作品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年华,创造自己的绚丽人生。 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狂敖不羁,飘逸潇洒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魔白居易,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写诗非常刻苦。宋词中,我喜欢苏轼、李清照、秦观、李煜、陆游的词。 应该说,我的文学修养,还远远不能很好地领略鉴赏这些文学大师作品的意境和韵律,这或许和我的个人悟性、文化程度、生活体验有关。有个名人曾经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聆听、去体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千古绝句,万代流传。 3.请谈谈中国古诗的意向美你问的应该是意象美。 意与象本来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组合,它们最早出现于《周易》中,而把二者熔铸在一起的则是刘勰。他认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二者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体。 明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鲍照诗时说:“意象才调,自流畅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余光中说:“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但不管怎样,意象是经过历史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 4.唐诗宋词美在哪里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明月光下 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 5.外国人能理解唐诗的美吗他们做不到,永远都做不到,除非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教育,并且热爱古代文化,能读懂文言。因为他们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背景差异,其次才是语言差异。 一般的西方人最多做到表面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有同时精通中英文和中外文化的人做翻译,把古诗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状态就行了,再配合一些背景介绍或者纪录片什么的。 其实不要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真正理解中国古诗的也没有几个,什么教授学者,沽名钓誉的多,真材实料的少。而且去百度上搜搜,学生们,青年人,都在问这句古诗怎么翻译,那个语文作业怎么做,因为真正的中式教育已经没有了,现在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都一个样。 其实,在这个已经没有人能写出古诗的年代,没有文化熏陶的年代,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古诗了。 6.以“唐诗之美”为话题取一个作文题目唐诗让我陶醉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唐诗更是诗中的精品。 唐诗总以其独特的 韵味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沉醉于其特有的魅力中,并深深地爱其熏 染。唐朝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追求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诗歌反映 现实生活状况的诗圣杜甫、“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以及许 许多多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他们对唐诗的辉煌影响力功不可没。 唐诗的美艳景色,景物让我向往。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 雨晦,丽日蓝天,变幻的风云真是让人美不胜收,例如关于春天的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写冬季景色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用那自然 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虽平淡无奇,细细平 味,奇妙无穷。 渐渐的,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一片竹林之中,皎洁的 月亮铺撇着大地……唐诗中的美妙景色让我似乎身临其境陶醉于其 。唐诗的真挚感情,豪强壮志让我陶醉。 如杜甫的《望岳》显示 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他的豪情‘他的志向,震撼人 心,让我深感佩服。 我陶醉在它的感情之中。唐诗中诗人的真情实感让我陶醉。 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至今读未,乡情真切。诗人回到久别的故乡,感慨世事沧桑。 虽平 淡,却人味石实足。我似乎从其读到了些许:时光匆匆,切莫白白 浪费…… 每当我读起唐诗时,总会被其魅力感染,且陶醉其中。 唐诗,让我陶醉 我爱高山,爱它的雄伟高峻;我爱流水,爱它的纯洁柔和;我更爱唐诗,爱它的景、它的情、它的意……唐诗,它令我深深地陶醉。诗之景韵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皎洁的月光撒到幽静的竹林子里,似乎给竹林披上了一件银色的外套。 独坐林中,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静静地欣赏着这美妙的月夜。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王维用那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虽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奇妙无穷。 品着品着,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一片竹林之中,皎洁的月光铺撒着大地……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美妙的诗之景中。诗之情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雄伟泰山,神奇秀丽,分割日夜,横跨齐鲁大地。山中云气曾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杜甫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豪情,他的志向,震撼人心,让我深感佩服。品着品着,我似乎被他所感染了,变得坚强起来,心中也多了一份豪情……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豪放的诗之情中。 诗之别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少时便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但双鬓却已经斑白了。 儿童们看见了我,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啊?贺之章回到久别的故乡,感怀良多。 他用朴实的笔调,感慨世事沧桑。虽平淡,却人情味实足。 细品诗境,别有一番韵味。品着品着,我似乎读到了些许:时光匆匆,切莫白白浪费…… 渐渐地,我醉了,我陶醉在了这深深的寓意之中。 沉一室斑斑驳驳的树影,凝一缕忽焉忽有的思绪,在幽幽静静的氛围里,去倾听那长长短短、折来叠去的诗之韵。诗之景韵,诗之情韵,诗之别韵。 唐诗,它令我深深地陶醉。唐诗,让我陶醉 古诗词让我陶醉 人们常说:诗是山,沉稳;词是水,灵动。 美文是流动的风景,让人沉醉。我记得,第一次背诗是在四岁那年,那时的我,只会背诗,并不会欣赏诗。 我背的第一首诗是《鹅》。只记得当时妈妈说背过一首诗,给我一角钱。 从小到大,我背过无数首诗,用赚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一支口红,给爸爸买了两盒烟。你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呀!我多想走入这诗中,与诗人一起欣赏风光呀!刘禹锡果然不同凡响,就凭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易安笔下渗出的愁情惹得多少人泪水流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的思念是多么的绵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司马迁的劝诫中,你找到人生的价值了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王勃笔下,滕王阁竟是如此的迷人!你听!杜甫对黑暗的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醉饮,唱和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低吟,那是苏东坡的声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执手相望,柳才子念叨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岳阳楼上,那是谁在诉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边,又是谁在与禽鸟、游人同乐?古诗文就像一座华丽的殿堂,一草一木都是一段故事、一道风景。 说风格,有婉约、豪放;论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战争;话情怀,有忧国忧民、怀才不遇…… 慢慢走,欣赏这美景,聆听千百年的故事。置身其中,诵读这名诗,好词佳句,妙文,采撷那熠熠星光;对话古诗文大家,感受他们的不凡人生,品味那“吟安一个字,粘断数茎须”的妙处,体验出口成章的成就感…… 古诗词将伴我一生,让我回味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