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说中国

1.求一篇文章《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我心中。

2.为什么说唐诗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顶峰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这个时期,众多杰出的诗人将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唐代的诗人非常多,除了闻名世界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外,还有其他3700多位。 他们的作品有5。

4万多首保存在《全唐 诗》中。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揭露封建社会 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有的描绘祖国河 山的秀丽多娇。 在创作方法上,唐诗既有现实主义的流 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 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这形成了 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唐代的古体诗主要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 作绝句,一种叫作律诗。

唐诗不仅继承了前代 的五言和七言古诗,并且把诗歌发展为叙事言 情的长篇巨制。 唐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 练的艺术特色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 抒情诗找到了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依然为 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3.赏析 唐诗里的中国

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4.余秋雨所说代表中国古诗20首有哪些

记得余秋雨说:让古诗词穿行语文课堂吧,幼小的心灵纯净空,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至少应该浏览和记诵一些必要的文本。例如——《诗经》七、八篇,《关睢》、《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论语》,应该多读一点。

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庄子》,读《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背诵;《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

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曹操诗,读《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陶渊明诗文,诵读《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唐诗,乃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因此一般人至少应该熟读五十首,背诵二十首。

按重要排序为:第一等级李白、杜甫,第二等级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李商隐、杜牧,第四等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这四个等级的唐诗,具体篇目难以细列,可在各种选本中自行寻找,也是一种乐趣;李煜,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却是文学大家。

可读《浪淘沙》、《虞美人》;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人的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按重要排序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

三人最重要的那几首词,应琅琅上口。陆游的诗,为宋诗第一,不输唐诗,也应选读;之所以选上面这些文本作为必读,因为这与中国文脉的消长荣衰有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课题。

以上供参考。

5.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的一页

唐诗: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一页。

唐代: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代。可以说,还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外各色)艺术表现形式仿佛一下子都呈现到他们面前。

唐代的辉煌不独于诗,中国人在经过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到隋唐归统一。唐的日渐强盛和水陆交通之发达,使唐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唐朝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往来中心)。

那时,唐人看到涌进来花花绿绿的陌生东西是并无自卑感的,因那时唐人比西域来客毫不逊色。即便如此,唐人还是欢喜的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衣饰饮食等多方面吸收了外来的东西。

譬如音乐,在乐器方面,用马尾巴拉响两根弦的二胡,早先就不是汉民族的东西,但它变成了汉民族的东西。中国多民族的传统音乐又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

音乐的发展显然有助于诗的入乐传唱,并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 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来自西域。

杜甫在《剑器行》序文中,就讲到张旭草书乃得公孙大娘剑器舞启发而“豪荡”。他自己也从音乐舞蹈乃至书画诸艺术中广获收益。

绘画吸收外国色彩,晕染技巧,出现了敦煌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人道“诗情画意”,唐诗中已见不少融入画境的名篇,如王维的山水诗世称“诗中有画”。

那么,可否说:唐诗的非凡发展,也因吸收各类艺术形式之精华而达至呢?我谓:然也。 七言诗在唐诗中的成就老少皆知。

但七言形式在唐以前就有了。先秦时已有七言民谣,到司马相如有七言韵语的童蒙字书,戴良的《失父零丁》是纯七言俗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是渐趋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但句首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去其“兮”字,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不过当时文人对七言形式并不重视,甚至视之为“俗”的形式。但到了南北朝鲍照笔下,鲍照大胆采用了这种“俗形式”,并改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且可自由换韵,自此七言形式便在南北朝日益繁盛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形式主义”的时期,即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文人学士已开始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初把经、史、诸子划入非文学,继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 的“文”和“无韵”的“笔”。 文人们在诗歌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这就为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

又经庾信等人努力便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便这样开创出来了。所有这些诗歌形式上的成就,都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富有意味的还有,唐代诗人也曾批判前人的形式主义诗风,却不抛弃那形式,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于是唐代饱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无不齐备。

这是唐诗赖以繁荣的坚实基础。 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无疑还在于唐代诗人在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创造。

李白继屈原后,又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标志。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其语言苦心孤诣追求的程度,何况他还极重声律形式,乃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看起来唐代诗人已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不仅空前,几乎可说是后人难以企及了,那么宋代文人还怎么写呢?。

6.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的一页

唐诗: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一页。唐代: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代。可以说,还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外各色)艺术表现形式仿佛一下子都呈现到他们面前。

唐代的辉煌不独于诗,中国人在经过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到隋唐归统一。唐的日渐强盛和水陆交通之发达,使唐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唐朝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往来中心)。那时,唐人看到涌进来花花绿绿的陌生东西是并无自卑感的,因那时唐人比西域来客毫不逊色。即便如此,唐人还是欢喜的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衣饰饮食等多方面吸收了外来的东西。

譬如音乐,在乐器方面,用马尾巴拉响两根弦的二胡,早先就不是汉民族的东西,但它变成了汉民族的东西。中国多民族的传统音乐又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音乐的发展显然有助于诗的入乐传唱,并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

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来自西域。杜甫在《剑器行》序文中,就讲到张旭草书乃得公孙大娘剑器舞启发而“豪荡”。他自己也从音乐舞蹈乃至书画诸艺术中广获收益。

绘画吸收外国色彩,晕染技巧,出现了敦煌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人道“诗情画意”,唐诗中已见不少融入画境的名篇,如王维的山水诗世称“诗中有画”。那么,可否说:唐诗的非凡发展,也因吸收各类艺术形式之精华而达至呢?我谓:然也。

七言诗在唐诗中的成就老少皆知。但七言形式在唐以前就有了。先秦时已有七言民谣,到司马相如有七言韵语的童蒙字书,戴良的《失父零丁》是纯七言俗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是渐趋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但句首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去其“兮”字,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不过当时文人对七言形式并不重视,甚至视之为“俗”的形式。但到了南北朝鲍照笔下,鲍照大胆采用了这种“俗形式”,并改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且可自由换韵,自此七言形式便在南北朝日益繁盛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形式主义”的时期,即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文人学士已开始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初把经、史、诸子划入非文学,继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 的“文”和“无韵”的“笔”。

文人们在诗歌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这就为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又经庾信等人努力便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便这样开创出来了。所有这些诗歌形式上的成就,都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富有意味的还有,唐代诗人也曾批判前人的形式主义诗风,却不抛弃那形式,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于是唐代饱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无不齐备。这是唐诗赖以繁荣的坚实基础。

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无疑还在于唐代诗人在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创造。李白继屈原后,又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标志。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其语言苦心孤诣追求的程度,何况他还极重声律形式,乃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看起来唐代诗人已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不仅空前,几乎可说是后人难以企及了,那么宋代文人还怎么写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