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句子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2.【古诗中的哲学要十个例子(古诗句)要涉及唯物论和哲学的最好下述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3.关于哲学的诗句1、《临江仙·送钱穆父》——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鹊桥仙·纤云弄巧》——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断句》——宋代:苏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4.含有哲学的诗句含有哲学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5.关于唯物主义的名人名言有哪些1.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王充 6.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 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 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 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11.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12.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13.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14.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 15.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16.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范缜 17. 水是万物的本原。 ---- 泰勒斯 18.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 王充 19. 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 赫拉克利特 20. 我愿意用鲜血打图章保证 世界是物质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唯物主义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做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做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6.请列举包含有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诗词等),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9、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0、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1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1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属一理。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14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5、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1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外部联系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1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2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2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2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6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7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1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3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 7.关于哲理的诗句有哪些您好。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8.在哲学中经常考到的诗句有哪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是: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哲理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观点。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诗《泾溪》 哲理是: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吴兴杂诗》 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