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春日偶吟中描写观棋者神志的诗句

1.春日偶吟中描写观棋者神志的诗句

《春日偶吟》作者为清朝文学家袁枚。其古诗全文如下:

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

【前言】

《春日偶吟》中国清代诗人袁枚所作。这是一首即景诗,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⑴楚汉:在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空隙区,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

【翻译】

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赏析】

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www.SlKJ.orG,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尽之意犹在言外。 并且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2.春日偶吟的译文

译文: 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

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原文: 《春日偶吟》 清:袁枚 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 扩展资料: 《春日偶吟》是中国清代诗人袁枚所作。

这是一首即景诗,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 赏析: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尽之意犹在言外。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观看下棋时的神态,拢起袖子静静的观看别人下棋并随棋局而思索,第二句揭示了对局的紧张气氛的原因: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 最后两句写感受,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全诗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3.观棋大吟的内容

人有精游艺,予尝观弈棋。

算余知造化,着外见几微。好胜心已无,争先意不低。

当人尽宾主,对面如蛮夷。财利激于衷,喜怒见于顽。

生杀在于手,与夺指于颐。(注一)戾不殊冰炭,和不侔损篪。

义不及朋友,情不通夫妻。(注二)珠玉出怀袖,龙蛇走肝脾。

金汤起樽俎,剑戟交屏帏。(注三)白昼役鬼神,平地蟠蛟螭。

空江响雷电,陆海诛鲸鲵。寒暑同舒惨,昏明共蔽亏。

山河灿于地,星斗会璇玑。因睹输赢势,翻惊宏辱蹊。

高卑易裁制,返覆难拘羁。心迹既一判,厉害不两提。

卷舒当会要,取舍在斯须。智者伤于诈,信者失于推。

真伪之相杂,名实之都隳。得者失之本,福为祸之梯。

乾坤支作讼,离坎变成睽。弧矢相凌犯,言辞共诋欺。

何尝无胜负,未始绝兴衰。前日之所是,今日之或非;今日之所强,明日之或羸。

以古观后世,终天露端倪;以今观往昔,何止夫庖牺?尧舜行揖让,四凶犹相趑。汤武援干戈,三老诚有讥。

(注四)虽皋陶陈谟,而伊周献规。曾未免矣夫,疗骨而伤肌。

仁为名所败,义为利所挤。治乱不自己,因革徒从宜。

与贤不与子,贤愚生瑕疵;与子不与贤,子孙生疮痍。或苗民逆命,或有扈阻威,或羿浞起衅,或管蔡造疑,或商人征葛,或周人乘黎,或鸣条振旅,或牧野搴旗。

灼见夏台日,曾照升自阿。安知姜里月,不照逾孟师?(注五)厉王奔于彘,幽王死于骊。

平王迁于洛,郝王败于伊。或盟于召陵,或会于黄池,或战于长岸,或弑于乾溪,或入于鄢郢,或栖于会稽,或居于大梁,或入于临淄,王霸共吞噬,七雄相鞭笞。

暴秦灭六国,楚汉决雌雄。天尽于有日,地极于无涯。

遐迩都包括,纵横悉指挥。井田方弈弈,兵甲正累累。

易之以阡陌,画之以郭畿,销之以锋镝,焚之以诗书。罢侯以置守,强干而弱枝。

重兵置上郡,长城堑边陲。自谓磐石固,万世无已回。

回天于指掌,割地于阶墀。视人若蝼蚁,用财如泥沙。

阿房宫未毕,祖龙车至戏。骊山卒未放,陈涉兵自蕲。

灞上心非浅,鸿门气正滋。咸阳起烟焰,南郑奋熊罴。

人鬼同交错,风云共渗凄。项强刘未胜,得鹿莫知谁。

约法三章在,收兵五国随。庙堂成算重,帷幄坐筹奇。

广武貔貅怒,鸿沟虎豹饥。荥阳留纪信,垓下别虞姬。

三杰才方展,千年运正熙。山川旧形胜,日月新光辉。

正朔承三统,车书混四维。方隅无割据,穷僻有羁縻。

后族争行日,军分南北司。当时无命佐,何以救颠阶?(注六)百战方全日,长兵震天垂。

岂知巫蛊事,祸起刘曲獒。(注七)冢宰司衡日,重明正渺泱。

见危能知命,无忝寄孤遗。(注八)剧贼欺孤日,行同狐和狸。

宫中凌寡妇,殿上逐婴儿。龙戏知和所,冰坚正在前。

溃堤虽患水,御水敢忘堤?东汉重睎日,昆阳屋外飞。幽忧新室鬼,狼藉渐台尸。

(注九)鄗邑追隆准,新安扫赤眉。再逢火德王,复睹汉宫仪。

窦邓缘中馈,阎梁挟牝鸡。经何功殆尽,至董邺都糜。

河洛少烟火,京都多蒿藜。长天有鸟度,白骨无人悲。

城有隍须复,养无肉可刲。大厦之将颠,非一木可支。

孟德提先手,仲谋藉世资。玄德志不遂,意终于涕夷。

(注十)西晋尚清谈,大计悬品题。妇人执国命,骨肉生厉疵。

二主蒙霜露,五胡乱鼎彝。世无管夷吾,令人重歔欷。

广陌羌尘合,中世胡马嘶。龙光射牛斗,日影化虹霓。

辟草来洛汭,垦田趋江湄。二百有四年,方驾而并弛。

东晋分男尾,时或产灵芝。凡经五改命,至陈卒昌隋。

国破西风暮,城荒春草萋。长江空满泪,行客浪沾衣。

后魏开北首,孝文几缉绥。河阴旋有变,国分为东西。

尔朱奋高氏,宇文灭北齐。及隋始并陈,四海为藩篱。

泛汴公私匮,征辽士卒疲。有身皆厌苦,无口不嗟恣。

处处称年号,人人思乱离。中原未有主,谁识非鹿麋。

千一难知日,天人相与期。龙腾则云蔼,虎步则风凄。

母后专朝日,相仍紊宫闱。可叹桓彦范,不杀武三思。

绣岭喧歌舞,渔阳动鼓鼙。太平其可傲,徒罪一杨妃。

剑阁离天日,潼关漏虎貔。两京皆复没,九庙成倾欹。

乐极则悲至,恩交则害携。事无可奈何,举目谁无比?自此藩方盛,都无臣子祗。

恃功而不朝,讨贼以为词。各拥部兵盛,谁怜王室卑?邀朝廷姑息,观社稷安危。

攻取非君命,诛求本自肥。乘与时播越,扈从或参差。

尾大知难运,鞭长岂易麾。长奸忧必至,养虎害终贻。

国步何颠沛,君心空忸怩。时来花烂漫,势去叶离披。

十姓分中夏,五家递通逵。徒明星有烂,但东方未睎。

(注11)才返长芦镇,旋驱胡柳陂。绛霄共目取,玄武火何痴!中渡降堪罪,栾城死可嗤。

太原朝见入,刘子夕闻啼。事体重重别,人情旋旋移。

弃灰犹隐火,朽骨尚称龟。橘诈多阴中,艰忧常自罹。

挠防肤革易,患救腹心迟。(注12)语祸不旋踵,言伤浪噬脐。

欲升还陨落,将附却扶持。瞑眩人皆恶,康宁世共睎。

须能蠲重疾,始可谓良医。(注13)久废田跷确,难行路险巇。

不逢真主出,何以见施为?家国遭回极,君臣际会稀。上天生假手,我宋遂开基。

睿算随方设,群豪引领归。迄今百馀载,兵革民不知。

成败须归命,兴亡自系时。天机不常设,国手无常施。

往事都陈迹,前书略可依。比观之博弈,不差乎毫厘。

消长天旋运,阴阳道范围。吉凶人变化,动静事枢机。

疾走。

4.描写春日的诗句

春晓

(

孟浩然

)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

(

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

杜甫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

(

王维

)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

(

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

(

韩愈

)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

春兴

(

武元衡

)

杨柳阴阴细雨晴

,

残花落尽见流莺

.

春风一夜吹乡梦

,

又逐春风到洛城

.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

(

崔护

)

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

5.小学生古诗咏棋

南宋丞相文天祥,从小喜欢下棋,还特别喜欢下“蒙目棋”,据《涌幢小品》记载:“文丞相嗜象弈……暑日喜溪浴,与周子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这是下蒙目棋最早的记载了。他还每逢自己的生日时,就要与朋友下棋。在《在日中与肖敬夫韵》一诗中曰:“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一任苍松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爱国诗人陆游也下得一手好棋,他的《剑南诗集》中写了许多弈棋的诗歌。直到晚年棋意依然很浓,即使是天寒地冻,也要“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小时候对下象棋非常着迷,母亲多次劝阻无效,一气之下把他的棋子扔到河沟里。他看着棋子随波漂流,摇头顿足,哭之以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家慈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一个棋迷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捧腹。

明仁宗朱高炽,作太子时很爱下象棋,一日在宫中看两个小太监下棋,就让在场的状元曾启作诗咏之,曾启当即吟道:“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僵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仁宗当即也和诗一首:“二国争强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乘险出车收散卒,隔河飞炮下重城。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定太平。”这两首诗被后世誉为咏象棋诗的代表作。不过在象棋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这两句诗,一是把棋品和人品等量齐观,二是以深刻寓意道出对弈者必须有高尚的棋德。下棋想赢是人之常情,但不要把输赢看得过重。正像诗人王安石在《棋》诗中说的:“莫将戏事拢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最好还是按唐伯虎在《避事》诗中说的那样: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下棋娱乐而已。

清初有一首咏围棋诗也是值得一提的。一位名叫野雪的和尚同著名的围棋国手吴嗣仙对弈,吴嗣仙很谨慎,每一子都经深思熟虑才投下,而野雪则不假思索,随手应战。结果野雪却连胜数盘。在场观棋的文士来子鱼,作咏围棋诗一首赠野雪:“蕉团坐稳静皈依,十九行中喻法微。慧眼欲生抛大劫,观心不定却斜飞。分先未许争先手,戒杀何堪露杀机。跳出刀山投铁网,与师一笑解重围。”来赞赏他高超的棋艺。

看下棋也是一种娱乐活动,同时还是一种艺术享受,这其中的美妙之处只有看棋人知晓,正像清代袁枚在《春日偶吟》诗中所云:“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军持。非常喜欢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

6.描写当事者迷的古诗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