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皎然全唐诗

1.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2.麻烦,张继和皎然两首诗的赏析和作者简介

赏析:本篇作者,一作张继,题曰《重经巴丘》;一作李群玉,题曰《重经巴丘追感》,题下原注:“开成初,陪故员外从翁诗酒游泛。”

经考证,多以作群玉诗为是。群玉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可知所谓从翁当即李虞员外。

重经巴丘,忆昔年与从翁泛舟于洞庭青草之间,饮酒赋诗,豪迈潇洒,宛似东汉郭泰与李膺之同舟,飘飘然有神仙风度。如今从翁故去,而往事如梦,不胜感慨,竟至潸然泪下。

不加藻饰,而情感真挚,自可讽诵。 简介:张继(?~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简介:皎然,中国唐代僧人、诗人。

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自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幼负异才,生性与佛道相合,早年即倾心佛理,成年后就削发为僧。从灵隐寺戒坛守直律师受戒,于毗尼道,尤所留心。

后又“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及中年,又专意于禅,“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曾与灵彻、陆羽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为莫逆之交。皎然出家后,始终不忘吟诗。

赞宁《高僧传》称赞他“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皎然常以诗会友,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学者如于、颜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等,都过从甚密。

湖州刺史颜真卿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也曾邀请皎然参加。著作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今不见传,另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等传世。

皎然最出色的成就还不在于他清机逸响、闲淡自如、富于深厚意境和情味的诗作,而在于他的诗论专著——《诗式》与《诗议》。其中又以《诗式》贡献最大。

皎然《诗式》共5卷,最初可能只是一些评论古今人诗与讨论作诗体式的札记,贞元五年(789年),经前御史中丞、湖州刺史(或云湖州长史)李洪提议整理而成。它既是皎然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的结论,也是皎然以其美学观点,对“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的诗歌创作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它是中国较早出现而又较为完备的一部探讨诗歌艺术的专著。

《诗式》还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审美特质。认为诗的旨味“可以意冥,难以言状”,所以读者赏诗,也应该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意而忘其言,“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由于皎然的《诗式》对于诗歌创作和品评的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所以深得后人的好评。如元辛文房的《皎然上人传》就说皎然的《诗式》、《试评》“皆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唐才子传》卷四)。

明人胡震亨在对比诸种诗话以后也说“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 /view/68817.htm。

3.有什么关于皎然的典故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

李季兰艳丽非凡,热情如火,却被种种清规 戒律压抑着,春情只能在心底里激荡、煎熬,春花渐凋,时光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 叹。长昼无聊,李季兰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宣染着心中的激情;月满西楼时, 独对孤灯,编织一首“相思怨”倾诉心声: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没有人欣赏李季兰的才情与美貌,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李季兰实在太不甘心。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乘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兰偷偷溜到观前不远的剡溪中荡舟 漫游。在溪边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不象一般的乡野村夫。

青 年人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言谈非常投缘,一同谈诗论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度过了一个愉快 心醉的下午。

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包含着眷恋与期求,引动了李季兰丝丝柔情,于是两人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才恋恋不舍地分手。

从此以后,两人不时在剡溪边约会,相伴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 时朱放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 诉,度过了好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 告别;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

李季兰寄给朱放的一首诗 写道: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象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那样等待着朱放,天长日久,为朱放写下了不少幽怨缠绵 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凄寂情怀。

然而,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观中情人。就在久盼朱放 不归来的时候,一位叫陆羽的男子又闯入李季兰的生活。

提起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 就对他不会陌生,陆羽曾经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过一番工夫,写成《茶经》三卷, 被人誉为“茶神]。陆羽原是一个弃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 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 其根源。

陆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它各类书籍,因而成为一个博学 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冠,才学出 众,貌美多情,于是在一个暮秋的午后,专程往玉真观拜访李季兰。

这天天气薄阴,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暗自为朱放的久无音信而怅然。忽 听门外有客来访,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青年男子。

李季兰请客人 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继而叙谈各自在宫观和寺庙中的生活,谈得十分投机。 后来,陆羽经常抽时间到李季兰处探望,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

先是作谈诗论 文的朋友,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最终深化为互 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好在当时道观中泛交之风盛行,所以也无人强行阻止李季兰 与外人的交往。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 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 “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作为一个女道士,李季兰能得到陆羽如此热情的关爱,心中自是感激欣慰不已。一 个女人若一生中不能得到一个知心男人的爱,就宛如一朵娇媚的花儿,没有蜂蝶的相伴 一样无奈;更何况是李季兰这样一位才貌双全、柔情万种的女人呢!其实,当时李季兰 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全唐诗》中就收录有大量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这群朋 友中,有诗人、有和尚、有官员、有名士,他们多因与李季兰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

但若讲到知心密友,就非陆羽莫属了,李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更有以心相交。 李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诗僧皎然。

皎然俗家姓谢,是大诗人谢灵 运的十世孙,出家到梯山寺为僧,善写文章,诗画尤为出色。皎然本与陆羽是好友,常 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找不到陆羽,于是写下了“寻陆羽不遇”一诗: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羽究竟到山中去作什么呢?经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观探访李季 兰去了。

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常常是三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又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诗向他暗 示柔情;皎然却已修炼成性,心如止水,不生涟漪,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 己的心意: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兰慨叹:“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

4.全唐诗 中用“斜”押韵的诗有多少

用“斜”押韵的诗有多少

如(不仅仅局限于《全唐诗》):

江潭落月复西斜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远上寒山石径斜 —— 唐 · 杜牧《山行》

北斗阑干南斗斜 —— 唐 · 刘方平《月夜 / 夜月》

寒食东风御柳斜 —— 唐 · 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入竹万竿斜 —— 唐 · 李峤《风》

竹溪村路板桥斜 —— 唐 · 王建《雨过山村》

归时每日斜 —— 唐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摇曳碧云斜 —— 唐 ·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夔府孤城落日斜 —— 唐 · 杜甫《秋兴八首》

小廊回合曲阑斜 —— 唐 · 张泌《寄人》

洛水桥边春日斜 —— 唐 ·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

希望能帮助到你

5.浚字有什么诗句

《干旄》(先秦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鄘风)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凯风》(先秦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小弁》(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听蜀僧浚弹琴》(唐朝李太白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83_19)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念奴娇 石头城》(清代郑燮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83_19)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王浚墓下作》(唐朝李贺作品,选自全唐诗)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重赋》(唐代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七)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犹嫌客不醉,同赋夜厌厌。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71_15)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唐代杜甫作品,选自全唐诗:卷224_44)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唐代杜牧作品,选自全唐诗:卷224_44)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圭璋捧赭袍……[圣上不受徽号。《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南吕羽》(唐代韩休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_26)於穆浚哲,维清缉熙……神之听之,用受福厘。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光大舞》(唐朝佚名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3_49全唐诗:卷85_15)肃肃艺祖,滔滔浚源……肇禋九庙,四海来尊。《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大合舞》(唐朝佚名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6_14)於穆皇祖,浚哲雍熙……肇兴九庙,乐合来仪。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昭德舞》(唐代佚名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6_17)肃肃文考,源浚派长……笙镛迭奏,礼物荧煌。《过汉故城》(唐代王绩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7_36全唐诗:卷94_5)大汉昔未定,强秦犹擅场……千秋并万岁,空使咏歌伤。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唐朝骆观光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1)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唐代骆宾王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2)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唐朝杜少陵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南征为客久,西候别君初……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十二时/忆少年》(宋朝崔敦诗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勋华并,天胙昌期……万祀巩洪基。

《沁园春》(宋朝陈德武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32_40)冬夜如年,客枕无眠,怎到天明……怎撇下,这两字相思,万里虚名。《答张彻》(唐朝韩愈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37-17)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东风二章》(唐代欧阳詹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49-1)东风叶时,匪沃匪飘……陇西公来浚都兮。《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唐代柳宗元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52-29)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唐朝刘禹锡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55-25)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一听清瑶音,峥然长在耳。《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唐朝刘禹锡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56-27)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功成名遂会归老,请向东山为近邻。

《竞渡》(唐朝元稹作品,选自全唐诗:卷398-2)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舍此皆蚁斗,竞舟何足论。《去杭州》(唐朝元稹全集,选自全唐诗:卷421-7)房杜王魏之子孙,虽及百代为清门……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伍员冤。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59-1)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盛山十二诗·上士瓶泉》(唐朝韦处厚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79-18)绠汲岂无井,颠崖贵非浚。

愿洒尘垢馀,一雨根茎润。《到宣武三十韵》(唐代李绅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82-31)七月趋梁苑,三年谢尹京……惟看波海动,天外斩长鲸。

《西山草堂》(唐代许浑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32-3)何处少人事,西山旧草堂……从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越亭二十韵》(唐朝元晦全集,选自全唐诗:卷547-20)乏才叨八使,徇禄非三顾……何必栖禅关,无言自冥悟。

《上吏部崔相公》(唐代薛逢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48-24)龙门曾共战惊澜,雷电浮云出浚湍……今日垆锤任真宰,暂回风水不应难。《咏史诗·武昌》(唐代胡曾全集,选自全唐诗:卷647-103)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欧阳太监雨中视决堤因堕水明日见于省中因戏》(唐代。

6.《全唐诗》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是谁

《全唐诗》共收录42921首诗。其中669首归属在2人的名下。还有10首诗归属的作者有3人。

《全唐诗》有466391 个句子。

《全唐诗》有2610名作者,有一个叫“无名氏”的作者有158首作品,和无名的843首作品。这个“无名氏”统计为1人。

TOP30 作品最多的作者为:括号中数字为收率作品数目

(2643,'白居易')

(1151,'杜甫')

(897,'李白')

(843,')

(783, '齐己')

(727,'刘禹锡')

(593,'元稹')

(555, '李商隐')

(553,'贯休')

(551,'韦应物')

(521, '陆龟蒙')

(509, '刘长卿')

(506, '皎然')

(485, '杜牧')

(482, '许浑')

(471, '罗隐')

(467, '张籍')

(458, '姚合')

(422, '钱起')

(406, '贾岛')

(402, '孟郊')

(395, '王建')

(388, '岑参')

(372, '韩愈')

存在问题: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编成。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当时朱彝尊已有“业经进呈,成书不说”之叹。其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

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

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

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

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这些也都是当时一般官修书不愿深究的积习。以上来自360图书馆,供参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