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周幽王的诗周幽烽火戏诸侯,求得美人回牟笑。 策马狂奔数千里,将士心寒君王教。 国都宫殿在眼前,风平浪静无硝烟。 诸侯相觑无头绪,原是天子为戏之。 狼狈相貌苦不堪,仰面朝天长嘘叹。 褒姒娘娘一笑之,将士不免心中寒。 不知战火真显现,再起风烟无人怜。 为求美人一声笑,王冠性命接不保。 古往今来万万年,美人都在英雄前!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禾已伏殃。 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 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2.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诗句有多少屈原的楚辞天问里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 还有【诗经·雅 瞻昂】 瞻昂昊天, 则不我惠。 孔填不宁 降此大厉。 邦靡有定, 士民其瘵 蟊贼蟊疾, 靡有夷届。 罪罟不收 靡不夷瘳。 人有土田, 女反有之。人有民人 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 彼宜有罪, 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 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 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 维厉之阶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 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 谮始竟背。 岂曰不极 伊胡为慝! 如贾三倍, 君子是识 妇无公事, 休其蚕织 。 天何以刺? 何神不富? 舍尔介狄 维予胥忌。 不吊不祥, 威仪不类 人之云亡, 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 维其优矣! 人之云亡 心之忧矣! 天之降罔, 维其几矣 人之云亡, 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 维其深矣。 心之忧矣 宁自今矣。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 藐藐昊天, 无不克巩。 无忝皇祖 式救尔后。 【品评】 这首诗写周幽王昏愦腐朽,宠爱褒姒,以致被她专权,任用奸人,迫害贤才,终于招来了国家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西周末年的黑暗政治,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严重斗争。诗人是位宗室贵族,他对国家危亡和本阶级内部的争夺忧心忡忡,希望周王挽回局势,救救后代。此诗直斥褒姒 “ 为枭为鸱 ” ,是 “ 长舌妇 ” ,毫无顾忌,大约作于东周建国初。 全诗七章。首章说老天爷降下灾祸,国不安宁,士人严重地受到苛政的危害;次章说下层贵族的土地、奴隶被当权者夺取;第三章说国家的祸乱是由于褒姒干预朝政造成的;第四章承上申述妇人应从事蚕织,不应当过问国政;第五章指责周幽王作为不善,贤才受害,国家濒于危亡;第六章承上说天降下灾祸,自己忧愁万分;第七章希望继承者光复祖业,为子孙造福。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里千金笑也是用的周幽王千金买褒姒一笑的典故 还有红楼梦里有一回回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也是用的此典 3.关于周幽王的诗周幽烽火戏诸侯,求得美人回牟笑。 策马狂奔数千里,将士心寒君王教。 国都宫殿在眼前,风平浪静无硝烟。 诸侯相觑无头绪,原是天子为戏之。 狼狈相貌苦不堪,仰面朝天长嘘叹。 褒姒娘娘一笑之,将士不免心中寒。 不知战火真显现,再起风烟无人怜。 为求美人一声笑,王冠性命接不保。 古往今来万万年,美人都在英雄前!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禾已伏殃。 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 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4.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 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无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 西周遂亡。 5.关于周幽王的成语千金一笑: 犹言千金买笑。 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烽火戏诸侯: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 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 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 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 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 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 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 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 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 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 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 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 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 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 6.关于华清宫的诗句华清官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相传杨玉环喜欢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为此跑死了许多人马。《过华清宫绝句》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通过运送鲜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生活。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诗咏华清宫,却以“长安回望”领起,由望中景色的展开,导引读者渐入深境。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绣成堆”语意双关,既点明骊山被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所簇拥,佳木葱茏,花繁叶茂,又是描绘有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暗隐开元繁华如花团锦簇。由此,诗人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回顾历史。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这繁华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而导致了西周的败亡。诗人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