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摇船的声音的词是什么桨声欸乃。 欸乃(ǎinǎi): 1、拟声词(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清黄遵宪《夜宿潮州城下》诗:“舻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 2、拟声词(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宋陆游 《南定楼遇急雨》诗:“人语朱离逢峒獠,櫂歌欸乃下吴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 3、拟声词(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宋叶适《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绝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2.描写潮水的古诗诗句形容观潮的诗句包括: 1、清代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原文: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译文: 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 伍员曾被装进鸱夷革浮在江上,钱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头,那怨气,那怒气,强过十万兵。啊,多么高峻、雄伟的海潮啊,使人惊讶雪山在崩断,银河之水向西而倾! 2、北宋苏轼《瑞鹧鸪·观潮》 原文: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译文: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3、**《七绝·观潮》 原文: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 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4、北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5、宋代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6、唐代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原文: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译文: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7、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8、南宋姜夔《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原文: 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译文: 我想那无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长满汀洲,归去合肥的打算尚未成行,此刻已黄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处是归宿? 3.描写夏景的诗句、《初夏》【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3、《首夏》【唐】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 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14、《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15、《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16、《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7、《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8、《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19、《初夏淮安道中》【元】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20、《夏日杂诗》【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21、《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 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22、《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4.描写“芦苇花”的诗句有哪些1,《蒹葭》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话文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2,《蒹葭》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白话文释义: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3,《沉醉东风·山对面蓝堆翠岫》元代:赵善庆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 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白话文释义:傲霜的橘柚茫茫然一片青苍,被雨水洗礼过的芦苇显得分外俊秀,隔着滔滔江水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意的,是那几片到处飘飞着的枯黄凋残的败柳叶儿。 4,《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白话文释义: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5,《芦花》唐代: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白话文释义: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飞舞起来每一枝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处在飘渺的江面之上,已经看不到有渔家的渔船来往。 5.有关于或描写社戏的诗句《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深厚的情感和抒情的笔调,通过“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天真烂漫、机智勇敢、淳朴无私、助人为乐的本质特征。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从鲁镇的风俗习惯入手,叙述“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这部分描写了社会环境,揭示了一群农家少年之所以热情好客、机灵能干、天真活泼、淳朴善良的原因:平桥村“极偏僻”,“住户不满三十家”,所以“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平桥村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远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封建教育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受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污染较少。 第二部分(4~30段):叙述了“我”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4~13段写的是“看戏前”,着重写了“我”的心情变化:无船时——焦急(“急得要哭”,并且一天“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故作娇态威吓大人);登船时——轻快(“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在船上——陶醉(“有说有笑的,有嚷的”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窒息起来了)。 14~21段写的是“看戏中”,写“我”看戏的感受。戏并不好看。远远看见戏台时,虽然“模胡”,但看戏的愿望实现了,所以“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但是,看台上的表演:“老生却并不翻筋斗”使人遗憾,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令人厌烦,小生“很老”使“我有些疲倦了”,小丑虽使大家“振作精神”,“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不仅“踱来踱去的唱”,还“坐下了”唱,使得大家“都很扫兴”,甚至“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 22~30段写的是“看戏后”,写深夜返航及途中偷豆。虽然戏并不好看,但“我”实现了愿望,小朋友们的帮助有了结果,所以,大家都非常愉快。于是在返航的船上,“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以致“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归途中,因为“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桂生提议偷豆。桂生之所以提出“偷豆”,是因为在戏台前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舀水“我”又不喝,因而感到不安与遗憾。可见提议“偷豆”表现了农家少年诚恳待客的热情。豆子主要“偷”的是阿发家的,而且是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经过比较,确认“我们的大得多”才偷,表现了他们的纯洁、大方和无私。为了防止阿发娘骂,他们又偷了六一公公一些,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为了秘密不被人发现,他们吃完豆把器具都洗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留;为了对付八公公又想出对策。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周到细致、天真质朴。 第三部分(31~40段):写看戏后的余波,抒发了对平桥村和平桥村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第二天”,“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说明八公公根本未计较盐柴被动用;而被偷了豆的六一公公只是嗔怪“踏坏了不少”,笑道请客“是应该的”,对“我”称赞豆子“很好”感到十分高兴,并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慨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只不过水煮盐拌,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为什么“我”深味“好”呢?“好”并不在于戏和豆的本身,而是因为在看戏和吃豆的过程中,深受封建教育束缚的“我”,了解和感受到了劳动农民、农家少年的丰富感情和优良品质。 这篇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我”少儿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现了农村广阔大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少儿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6.描写鸬鹚的诗句有哪些1. 《田舍》 唐代: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2. 《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明代:汤允绩 燕垒雏空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3.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4. 《鸬鹚》 唐代:杜荀鹤 一般毛羽结群飞,雨岸烟汀好景时。 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 5. 《江城秋霁》 唐代:戎昱 霁后江城风景凉,岂堪登眺只堪伤。远天螮蝀收残雨, 映水鸬鹚近夕阳。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 不知何处销兹恨,转觉愁随夜夜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