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兮非真,真兮非像。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诸缘之上。 不把一字之心传,有吞百川之器量。 随方普应而不亏,的的夜光而在掌。 |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表象、寻求真理的境界,以及一种宽广豁达、无所不能的精神境界。诗中的“像兮非真,真兮非像”表达了表象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即表象并非真正的真理,而真理也并非仅仅是表象。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诸缘之上”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认为万物的本源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自存自在的。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对于宇宙本质的探究。 “不把一字之心传,有吞百川之器量”则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心胸宽广、豁达大度的精神境界。诗人并不拘泥于文字传承,而是具有包容和吸纳各种思想、文化的器量,这种精神境界也是诗人能够随方普应、无所不能的原因之一。 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宽广豁达、无所不能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