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观音诗》

慧炬慈航在世间,除昏济险未尝闲。
手擎一穗青丝柳,身倚千层碧玉山。
声满诸天常讽诵,功圆十地绝跻攀。
终求郢妙雕金相,时献香花礼粹颜。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法的伟大和佛陀的慈悲与智慧。 首先,诗中提到佛法如慧炬,照亮世间,指引众生走出困境,这表达了佛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佛法就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摆脱困惑和危险。 “除昏济险未尝闲”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功能,它一直在帮助人们摆脱困惑和危险,无论何时何地。这显示了佛陀的无私和慈悲。 接着,“手擎一穗青丝柳,身倚千层碧玉山”描绘了佛陀的形象,他手持柳枝,象征着生命的再生和智慧的传递;他身倚碧玉山,象征着佛陀的稳固和坚定。 “声满诸天常讽诵”表达了佛陀的教诲无处不在,被诸天尊重并经常诵读。 “功圆十地绝跻攀”则表达了佛陀的功德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人能及。 最后,“终求郢妙雕金相,时献香花礼粹颜”表达了人们对佛陀的敬仰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雕琢金相(即塑造佛像)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并时常献上香花来表达对佛陀的礼敬。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佛法的伟大和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表达了人们对佛陀的敬仰和追求。
创作背景
《观音诗》是宋朝僧人释契适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其创作背景主要与中国佛教文化和观音信仰有关。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慈悲和救渡的象征,广受信仰。释契适作为僧人,对观音菩萨有着深厚的敬仰和信仰,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来颂扬观音的功德和慈悲精神。 此外,诗歌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传广泛,文学和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此,释契适的《观音诗》也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综上所述,《观音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涉及佛教文化、观音信仰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诗词
  • 1
    [明]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 2
    [唐]
    喜游蛟井寺,复见炎州竹。
    杳霭万丈间,啸风清独速。
    江南正霜霰,吐秀弄颛顼。
    似瑞惊坚贞,如魔试金粟。
    笋非孝子泣,文异湘灵哭。
    金碧谁与邻,萧森自成族。
    新闻赤帝种,子落毛人谷。
    远祖赐鹪鹏,遗芳遍南陆。
    对烟苏麻丑,夹涧筼筜伏。
    美誉动丹青,瑰姿艳秦蜀。
    因缘鹿苑识,想像蛇丘劚。
    几叶别黄茅,何年依白足。
    龙树蛰一花,砌瑶扫云屋。
    色静曼仙花,名高给孤独。
    青葱太子树,洒落观音目。
    法雨每沾濡,玉毫时照烛。
    离居鸾节变,住冷金颜缩。
    岂念葛陂荣,幸无祖父辱。
    光摇水
  • 3
    [宋]
    观音菩萨紫金身,眉间毫相七宝色。
    流出光明满十方,光中化佛无数亿。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