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赠景山中道立(寺在菁山东北高山上,今废)》

古寺残僧乱后稀,独来林下掩柴扉。
化人每转千声偈,辟地惟将一衲衣。
池上莲芳辞伴去,山中松偃识师归。
非关愿薄难行道,自是群生与道违。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古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情感和对佛教的感悟。 首联“古寺残僧乱后稀,独来林下掩柴扉”,诗人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寺的景象。古寺在战乱之后变得残破不堪,僧人也稀少,只有诗人独自来到林下,掩上柴扉。这一联通过描绘古寺的残破和僧人的稀少,暗示了佛教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 颔联“化人每转千声偈,辟地惟将一衲衣”,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僧人的生活。化人是指僧人向人宣扬佛法,千声偈是指僧人宣讲的佛经中的一段话。这一联表达了僧人通过宣扬佛法来传播佛教的理念,用一袭僧衣来辟地传教。这表达了僧人对佛教的忠诚和执着。 颈联“池上莲芳辞伴去,山中松偃识师归”,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暗示僧人的离去。池上的莲芳离开了它的陪伴者,山中的松树偃卧着,似乎在等待着师父的归来。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离去的惋惜和不舍,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和生死轮回的理念。 尾联“非关愿薄难行道,自是群生与道违”,诗人对佛教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诗人认为,并非是僧人愿望太少难以修行佛道,而是众生与佛道相违背。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寺、僧人、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感悟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和对佛教理念的执着,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和生死轮回的理念。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优秀的佛教题材诗。
创作背景
《赠景山中道立(寺在菁山东北高山上,今废)》是明朝诗人张羽所作的一首诗。张羽,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元明间浔阳(江西九江)人,后迁徙吴县。为“吴中四杰”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张羽的朋友景山中道立有关。景山中道立是一位僧侣,居住在菁山东北的高山上的一座寺庙中。张羽去拜访他,感受到了景山中的清静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作了这首诗赠予景山中道立。 请注意,这只是对创作背景的一种推测,如果有更准确的创作背景信息,建议参考相关文献或资料。
相关诗词
  • 1
    [魏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
  • 2
    [唐]
    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
    晴日晓升金晃曜,寒泉夜落玉丁当。
    松梢月转琴栖影,柏径风牵麝食香。
    虔炸六铢宜铸祝,惟祈圣祉保遐昌。
  • 3
    [唐]
    丹景山头宿梵宫,玉轮金辂驻虚空。
    军持无水注寒碧,兰若有花开晚红。
    武士尽排青嶂下,内人皆在讲筵中。
    我家帝子传王业,积善终期四海同。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