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高安公主挽歌二首》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
银炉称贵幸,玉辇盛过逢。
嫔则留中馈,娥辉没下舂。
平阳百岁后,歌舞为谁容。
宾卫俨相依,横门启曙扉。
灵阴蟾兔缺,仙影凤凰飞。
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
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
作品赏析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汤”,热水;“沐”,洗发。“汤沐三千”,据《左传》杜预注为古时贵族享受贵族皇帝的汤沐之赐。“楼台十二重”,具体数目不详,但在天宝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局面看来,它应当是对国力鼎盛的夸张表现。然而诗人是在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昔盛今衰的落差。由上句的繁华到此可知是安禄山浴堂里的一个女子所作的诗。从诗歌体裁上看是一首很好的乐府诗。 “银炉称贵幸,玉辇盛过逢。”这里承上两句,是对浴堂内豪华生活的进一步描写。“银炉”是熏炉上铜饰华丽,贵人宠幸于此自然心生自豪之情。“玉辇”为皇帝御用之车,此句是对浴堂主人形象的补充说明,同时暗含如今国家虽有富饶,但天子并未宠幸于此。“逢”与“宠”为同义语,此句中既包含有诗人对国家已由鼎盛转入衰败的隐约喟叹。 “嫔则留中馈,娥辉没下舂。”中馈指妇女主持饮食之事,这句是说安禄山的妃嫔们在此歌舞以娱安,其中一些人还因宠幸而留在浴堂中。“下舂”典出《汉书·外戚传》,意指宫女被贬入冷宫。此句中的“娥辉”暗指被安禄山宠幸过的宫女们,而如今她们已被从天子身边驱赶出去。“没”字在此用得极妙,它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群无辜女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安禄山的怨愤。 “平阳百岁后,歌舞为谁容?”平阳是汉武帝时的一个歌女,当年曾因歌舞得幸,但后来年老色衰,遂不得宠。此句是说:浴堂中的歌舞者们如今歌舞升平,但百年之后他们的歌舞能为谁而容呢?其中不免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国家走向衰败的感慨。 接下来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士卒营中景象:“宾卫俨相依,横门曙扉。灵阴蟾兔缺,仙影凤凰飞。”诗人想象天子的禁卫们有如安禄山帐前的宾卫一样依倚着生活。这暗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横门为营门,“启曙扉”三字表达了诗人对士卒们日夜守卫的辛劳的同情。此四句虽然都是写营中景象,但其中也隐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走向的思考。 “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这两句承上而来,是诗人对安禄山浴堂设在城外的忧虑。“一水”指护城河,“三泉”指地下水。此二句是说由于秋水上涨难以渡过,士卒们晚上也难以休息。这其中也暗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两句“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青女”为神话中的霜神,这里借指冬天。“瑶草”为仙草,传说服食可以成仙。“前哀”是指国家已经由盛转衰的悲哀。如今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瑶草”也难以挽回这一悲哀。“况临青女节”,更见出诗人的伤感。“更”字与前面的“难”字相呼应,反复说明今日之悲哀已非同寻常。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禄山浴堂里所作的诗。诗歌通过对安禄山浴堂内部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和描述之中的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走向衰败的深深忧虑和不满之情。诗歌风格质朴直白,情感深沉浓郁,是唐代乐府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高安公主挽歌二首》是唐朝诗人李乂创作的一组诗歌,描绘了高安公主去世的哀悼之情。挽歌是在丧事中为悼念死者而唱的歌,高安公主作为皇室成员,她的逝世无疑是一场重大事件,因此李乂创作了这组诗歌来表达哀思。 对于具体的创作背景,史书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李乂可能是应皇室或高安公主家属之请,或是出于自己对高安公主的敬仰和哀悼,写下了这首挽歌。同时,唐朝是文学繁荣的时代,挽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也是李乂展示其文学才华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高安公主挽歌二首》的创作背景是李乂对高安公主逝世的哀悼和敬仰,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相关诗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