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致明之高沙三首》

忽惊风袂去翻翻,老子吟毫强更援。
底事幽怀却成恶,鹅峰一点入离樽。
作品赏析
这首诗给人一种深沉且复杂的感觉,涵盖了惊讶、坚韧、忧郁和遥远的情感。 首句“忽惊风袂去翻翻”,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示了风突然吹起,衣袖随风翻飞的场景,给人一种惊讶和不安的感觉。“老子吟毫强更援”一句则展示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尽管面临困境,他依然坚持吟诗,用毫笔强力支援自己的精神。这里的“老子”并非指年龄,而是一种自我调侃和自豪的称谓。 然后,第三句“底事幽怀却成恶”中的“底事”表示何事或为什么,表达了诗人对某种情况的疑问或不满。而“幽怀却成恶”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不满情绪。 最后一句“鹅峰一点入离樽”,鹅峰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峰,离樽则表达了离别的酒樽,合起来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遥远的,对远方事物的思念之情。同时,这里的“一点”也给人一种孤独、渺小的感觉,与前面的“强更援”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坚韧。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依然坚持自我,不畏艰难的态度,同时也透露出对远方事物的深深思念,展现了诗人深沉且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送致明之高沙三首》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刘子翚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人雅士盛行,诗歌创作繁荣的时代。同时,他个人也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和波折,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首诗中,刘子翚通过描绘高沙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都源于诗人的亲身经历和对自然的观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书籍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1
    [明]
    篷窗不自得,随意坐高沙。
    痕蚀渔梁浅,莎连鸟迹斜。
    善崩防岸柳,余润长汀花。
    最喜行粘屐,沿流到酒家。
  • 2
    [元]
    自中年以去,觉岁月、疾如流。
    渐鬓影萧萧,人情草草,世事悠悠。
    言归几曾归去,向高沙、一度一年秋。
    未要清云著脚,且簪黄菊盈头。
    五湖烟月一扁舟。
    仿佛凤麟洲。
    但乘兴而吟,吟而须醉,醉则才休。
    余生本来疏懒,更忘机、鸥鸟苦相留。
    不是旧游情厚,梦魂不到南州。
  • 3
    [元]
    未过松江去。
    被高沙、同盟鸥鹭、暂时留住。
    曾共中秋心期定,再上江船容与。
    待满载、淮歌楚舞。
    岂料桂花香雾底,正河鱼、作祟深相苦。
    尊有酒,不*举。
    梦中似听嫦娥语。
    道人生、百年才半,未为衰暮。
    江北江南行欲遍,几见月明三五。
    尝烂赏、通宵达曙。
    可是今年情思懒,便临风、误却清新句。
    聊援笔,为渠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