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次韵致明听琴》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病中的老翁,借琴寄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语言流畅,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首句“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以病翁为主角,形象生动,通过“不咄咄”一词,展现出病翁的沉静与坚韧。而“琅然寄枯琴”则表现出病翁通过琴声来寄托情感,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进一步表达了琴在病翁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琴不仅是他情感的寄托,也是他心灵的出口。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这两句则更加深入地表现了病翁的心境。他忘却了肉体的疾病,专注于精神的追求,体现了道家的超脱与豁达。 最后,“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以龙蟠老樟的形象结束,既与开头的病翁形象相呼应,又通过“摇长音”一词,让人想象出琴声的悠扬,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病翁寄情于琴为主线,深入地探讨了生活、疾病、精神追求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次韵致明听琴》是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刘子翚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刘子翚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昌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具体到《次韵致明听琴》这首诗,它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一次听琴经历有关。诗人可能通过听琴,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动人,同时也可能通过音乐引发了对人生、社会等的思考。因此,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是对《次韵致明听琴》创作背景的一种推测,具体的情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相关诗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