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此庵歌》

吾结此庵寄残影,有问此庵坏不坏。
一语发出甚奇怪,随他口下答不坏。
凡属形相皆是坏,为甚此庵却不坏。
六窗俱透无一物,常光无内亦无外。
劫火洞然大千坏,吾结此庵实不坏。
行住坐卧于其中,只是寻常个境界。
有时松风閒举话。
万象森罗齐爽快。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禅意的诗。诗人通过描述一座“不坏”的庵,表达了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理解。 “吾结此庵寄残影,有问此庵坏不坏。”诗人建立了一座庵,用来寄托残影,有人问这个庵会不会坏。这里的“残影”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痕迹或者记忆。 “一语发出甚奇怪,随他口下答不坏。”诗人回答说这个庵不会坏,这个回答让人觉得奇怪。 “凡属形相皆是坏,为甚此庵却不坏。”所有的形状和相貌都会坏,为什么这个庵却不会坏呢?这里诗人引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即什么是永恒,什么会变化。 “六窗俱透无一物,常光无内亦无外。”这里的“六窗”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光”指的是内心的智慧之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的洞察,认为内心的光明可以穿透一切,没有内外之分。 “劫火洞然大千坏,吾结此庵实不坏。”劫火洞然,大千世界都会坏,但我建的这座庵却实实在在不会坏。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认为虽然一切都会变化,但内心的本质却是不变的。 “行住坐卧于其中,只是寻常个境界。”诗人在这个庵中行住坐卧,这只是一种寻常的境界。这里的“寻常”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平静接受和深刻理解。 “有时松风閒举话,万象森罗齐爽快。”有时在松风中闲聊,万象森罗,一切都让人感到清爽痛快。这里的“松风”和“万象森罗”都象征着大自然的广阔和宇宙的浩渺。 整首诗充满了哲思和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理解。通过描述一座不坏的庵,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心的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形状和相貌,超越了生死和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世界。
创作背景
**释如珙创作《此庵歌》的具体背景并未明确记载**,但可以从诗歌内容和作者的僧侣身份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动机和背景。 释如珙是一位宋代僧侣,他的诗歌多涉及佛教思想和僧侣生活。在《此庵歌》中,他描述了自己结庵寄残影,对庵堂的不坏之性进行了探讨。诗歌中充满了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六窗俱透无一物,常光无内亦无外”,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因此,可以推测《此庵歌》的创作背景与释如珙的僧侣生活和佛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可能是他对佛法修行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
相关诗词
  • 1
    [宋]
    千江有月一一同,一月普现千江影。
    谓一为月影非实,影既非实月何有。
    是一即千千即一,水月究竟无实相。
    随见有月月在水,亦无究竟非实者。
    譬如观音妙色身,对物而见千臂眼。
    於是千臂千眼中,何者为正何独非。
    菩萨一体作一用,千体同是无剩法。
    此水此月亦复然,照用齐行一无欠。
    俯不见月仰亦无,千月阙一固不可。
    上人此庵憩瓶锡,终日宴坐常湛然。
    散一为千弥六虚,摄千归一不盈寸。
    我知上我环堵中,能广能狭能方圆。
    空诸所有何必然,作是见者名邪见
  • 2
    [宋]
    何年锡杖斫清甘,天遣深源寿此庵。
    金魇万枝浮倒影,为君题作菊花潭。
  • 3
    [宋]
    姑熟溪头醉吟客,归作茅庵劣容席。
    团团鹄卵中自明,窗前月出夜更清。
    醉吟自作溪上语,不学拥鼻雒阳生。
    诗成付与坐中读,知有清溪可终日。
    作诗饮酒聊复同,谁来共枕溪中石。
    圆天方地千万里,中与此间大相似。
    嚣然一息不自停,水火雷风相灭起。
    直须只作此庵看,歌罢曲肱还醉眠。
    不用骑鲸学李白,东入沧海观桑田。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