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六宫春色一宵残,夷难何人策治安。
去国登瀛唐学士,降城执戟汉材官。
瑶宫有扇捐金雀,紫塞无旗卷角端。
花柳亦知宫女散,妆红颦翠簇金銮。
¤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春色”起笔,但诗人并没有对后宫春色作正面的描写,而是以“六宫春色一宵残”入题,写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给人们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首联“六宫春色一宵残”,点明时令、背景和事件,一个“残”字已带露水、暗示着政变后的仓促和狼狈。“夷难何人策治安”,这句则是由一个“何”字领起,表明政变是由夷难引起的。夷难是突发的,策治安是迫于无奈的。策治安者何人?诗中未作交代,这就有待于进一步去探寻和补充了。 颔联“去国登瀛唐学士,降城执戟汉材官”,意思是说在这危难之际唐学士挺身而出,组织城防,保护京师,抵御外患。唐学士、汉材官都带有泛指的性质,从句式上看是对仗,内容上并无多大意义。颈联进一步描绘唐学士抵御外患的壮举,“瑶宫有扇捐金雀,紫塞无旗卷角端。”这里诗人抛弃了明丽的字眼,而用“金雀”、“角端”等带有边地情调色彩的意象来写失败后冷清凄凉的局面。金雀是指汉武帝时神雀金马门;角端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诗人用“瑶宫有扇捐”来写叛军攻入宫廷,劫掠一空后留下的冷清寂静的场面;用“紫塞无旗卷”来写边防军中仅余空旗的凋敝情景。“无旗”犹言无人,“紫塞”又进一步指明了地点和战斗的情况。“有扇”、“无旗”,冷热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集于一幅画面上,这不能不给人留下极其强烈的印象。这两个意象出自“本末不相称”典故。“献策刚闻乞紫绒”,可能臣下首次上疏的时候还是热情很高并有新赋的;但不见效果后,“君王听断欠加思”,以致奏疏堆积如山,就只好把原有的一点点信任也一并抛去了。这就像一个朝廷在战乱中,朝堂之上本应是君臣应对、将士执戟的地方,而今叛军突至,仓促之间只得以瑶宫充任防地,以紫塞屯兵守边了。这一联与上联在表现手法上形成对比,但旨意却是相通的。 尾联“花柳亦知宫女散,妆红颦翠簇金銮”。诗人用花柳之散去来反衬人物之凄惨。花柳尚能妆饰而歌舞的人却只能簇拥着金銮殿的遗址而黯然神伤。“妆红颦翠”四字显得格外凄惨。这两句的写法同出一家,都是用极富表现力的字眼来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景物和细节的描绘,来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作者通过对宫廷政变的间接叙述,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并寄寓了诗人的同情。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对仗工整、声韵谐婉的特点。
创作背景
《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事件和作者宋讷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需要了解“壬子秋”指的是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的秋天。在这一时期,明朝已经建立了数年,但国家仍然面临着许多内外纷争和挑战。 其次,宋讷作为明朝的文人,对历史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感情。他通过游览故宫,观察到了明朝的建立与元朝的败亡之间的对比,对历史的沧桑变化深感感慨。 此外,宋讷可能还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朝政有所不满,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综上所述,《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历史变迁、社会现状以及作者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相关诗词
  • 1
    [宋]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 2
    [唐]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有细腰多。
  • 3
    [宋]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会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