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拼桑得替题道院》

煮海三年不等闲,几多归梦绕青山。
鸢肩诗瘦羞郊岛,蜗角名虚愧触蛮。
戈淅剑炊恬砑耐,云翻雨覆任痴顽。
知机人识圆机意,尽在西风一笑间。
作品赏析
这首诗《煮海三年不等闲,几多归梦绕青山》是一首描绘生活和精神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联“煮海三年不等闲,几多归梦绕青山。”描绘了诗人艰苦的生活环境,他煮海为生,三年等待,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艰辛,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坚韧和执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渴望回到青山绿水之间,回到梦中的故乡。 颔联“鸢肩诗瘦羞郊岛,蜗角名虚愧触蛮。”这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诗人的性格和追求。鸢肩象征着高傲,瘦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他羞于像郊岛的贾岛那样生活,也愧于像触蛮那样为微小名利而争斗。 颈联“戈淅剑炊恬砑耐,云翻雨覆任痴顽。”描绘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他用戈淅煮海,象征着对生活的顽强追求,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都坚持下去。 尾联“知机人识圆机意,尽在西风一笑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如何识破世间的机巧,理解生活的真谛,这一切都在西风一笑之间得到了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韧和执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生的独特诠释。
创作背景
《拼桑得替题道院》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从诗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拼桑”的诗。在宋代,拼桑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农民们将自家的桑树与其他农户的桑树进行拼接,共同养蚕、取丝。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蚕丝产量,同时也有助于加强邻里之间的联系。然而,拼桑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病虫害的传播等。因此,拼桑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其次,从诗的内容来看,宋伯仁通过描绘拼桑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诗中写道:“拼桑得替人皆喜,不替人皆忧。”这句诗揭示了拼桑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以及拼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亩田中两户分”,暗示了拼桑可能导致的土地纠纷问题。 最后,从诗的风格来看,宋伯仁的这首诗具有典型的宋诗风格。诗句简练、意境深远,既有现实主义的关怀,又有文人墨客的抒情。这种风格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非常流行,反映了宋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综上所述,《拼桑得替题道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现实困境。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宋伯仁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相关诗词
  • 1
    [元]
    山后重兴道院,燕南仍自干戈。
    道人功行累来多。
    免却非灾横祸。
    每日诵经报国,终朝念道降魔。
    福生祸灭养冲和。
    真静真清证果。
  • 2
    [宋]
    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
    有子纡蓝绶,将孙著彩衣。
    松乔新道院,鹤老旧渔矶。
    知止自高德,宁为遁者肥。
  • 3
    [宋]
    债然位望亚陪京,大作山川小作城。
    堡障百年宽北顾,耕桑千里庆西成。
    和风温若生庭户,明月飞来入栋楹。
    道院依然无一事,只须空洞养心诚。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