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屠甸见浮屠,为问屠中有物无。 见说庖丁洲刃在,恢恢全不费工夫。 |
|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屠甸见到佛寺中的佛塔(浮屠)后有感而作。诗中运用了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一切都很自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但事物一旦到了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气象,令人惊奇不已。 “偶然屠甸见浮屠,为问屠中有物无。”诗人在偶然之间来到屠甸,见到佛寺中的佛塔(浮屠),于是就询问寺中有关屠宰之事。这里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使诗平添了许多情趣。屠宰在寺中,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神秘的事情,只是以前人们不曾注意罢了。现在有人问及此事,就表明已有人从屠宰业转向佛教文化了。这两句诗还寓有另一层意思,即作者并非专程来问佛寺之事,还含蓄地说明这里近几年来一定发生了许多神奇之事,使他从对佛教文化的好奇之中,产生了寻幽探胜的兴趣。 “见说庖丁洲刃在,恢恢全不费工夫。”庖丁应为梁惠王时著名厨师。此句中的“庖丁洲”,可能是对寺中藏经楼的一种夸张性的描述。它像古代名匠所雕刻的“庖丁”(即解牛刀)那样神奇,锋利无比。现在这把“刀”仍然悬挂在藏经楼上。它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刀锋仍然不减当年之锐气。由此可见,它的主人(不知是那位有道高僧)是多么会使用它了。而它的主人之所以能如此得心应手地使用它,完全是因为他参禅悟道,修成正果之故。这两句诗极富哲理意味。它说明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一切都很自然;而一旦到了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气象,令人惊奇不已。这正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规律。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它不是抽象地说明这个道理,而是通过“浮屠”、“庖丁”、“藏经楼”、“恢恢”等具体事物来表达哲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感;而且也使全诗显得蕴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它韵脚和谐,节奏鲜明;尤其是通过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运用,如“偶然”、“为问”、“见说”、“全不费”等,使诗显得特别活泼生动。此外,全诗虽然只是对一次偶然的游历见闻的描写,但却显得容量很大;字里行间不但透露出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由衷赞赏之情;而且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乐观向上的感觉。这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相契合的美学效应,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家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理想艺术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