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屠甸》

偶然屠甸见浮屠,为问屠中有物无。
见说庖丁洲刃在,恢恢全不费工夫。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屠甸见到佛寺中的佛塔(浮屠)后有感而作。诗中运用了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一切都很自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但事物一旦到了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气象,令人惊奇不已。 “偶然屠甸见浮屠,为问屠中有物无。”诗人在偶然之间来到屠甸,见到佛寺中的佛塔(浮屠),于是就询问寺中有关屠宰之事。这里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使诗平添了许多情趣。屠宰在寺中,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神秘的事情,只是以前人们不曾注意罢了。现在有人问及此事,就表明已有人从屠宰业转向佛教文化了。这两句诗还寓有另一层意思,即作者并非专程来问佛寺之事,还含蓄地说明这里近几年来一定发生了许多神奇之事,使他从对佛教文化的好奇之中,产生了寻幽探胜的兴趣。 “见说庖丁洲刃在,恢恢全不费工夫。”庖丁应为梁惠王时著名厨师。此句中的“庖丁洲”,可能是对寺中藏经楼的一种夸张性的描述。它像古代名匠所雕刻的“庖丁”(即解牛刀)那样神奇,锋利无比。现在这把“刀”仍然悬挂在藏经楼上。它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刀锋仍然不减当年之锐气。由此可见,它的主人(不知是那位有道高僧)是多么会使用它了。而它的主人之所以能如此得心应手地使用它,完全是因为他参禅悟道,修成正果之故。这两句诗极富哲理意味。它说明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一切都很自然;而一旦到了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气象,令人惊奇不已。这正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规律。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它不是抽象地说明这个道理,而是通过“浮屠”、“庖丁”、“藏经楼”、“恢恢”等具体事物来表达哲理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感;而且也使全诗显得蕴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它韵脚和谐,节奏鲜明;尤其是通过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运用,如“偶然”、“为问”、“见说”、“全不费”等,使诗显得特别活泼生动。此外,全诗虽然只是对一次偶然的游历见闻的描写,但却显得容量很大;字里行间不但透露出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由衷赞赏之情;而且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乐观向上的感觉。这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相契合的美学效应,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家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理想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宋代诗人莫若冲的《屠甸》一诗,创作背景并不明确,相关的历史文献也没有提供详细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和莫若冲的生活时代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 这首诗描写了屠甸的场景,屠甸在古代是指屠宰牲畜的地方。诗歌中提到了“浮屠”,这是古代对佛塔的称呼,因此诗歌中可能涉及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此外,莫若冲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诗歌创作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莫若冲可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歌。 以上只是推测,如果要了解更准确的创作背景,还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诗歌解析资料。
相关诗词
  • 1
    [唐]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 2
    [唐]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 3
    [宋]
    劲节孤根得地深,清虚谁识子猷心。
    当时不是琅玕种,月下何由听凤琴。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