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潭畔芙蓉》

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
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十分形象且具有个人情感的诗歌,诗人运用自然美和人的美的比较以及巧妙的语言艺术,使芙蓉与妾融为一体,给芙蓉赋予了人的生命和情感。 首句“芙蓉花发满江红”,诗人以江边盛开的芙蓉为引子,将芙蓉比作美人,借其艳丽,喻人之美。这句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江边一片盛开的芙蓉,如火如荼,仿佛是江畔红衣倩影的美人,引人遐想。 “尽道芙蓉胜妾容”一句,诗人用“尽道”表达出美人对芙蓉花之美的不以为然,在她看来,芙蓉花虽然艳丽,但与她自己相比,仍有不足。这一对比,使得美人形象更为丰满,她对自己的美有着充分的自信和自豪。 “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这两句诗是美人自我辩解和内心独白。诗人以一个场景描绘出美人从堤上走过时,人们都驻足欣赏芙蓉花而忽略了美人的情景。美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不满:为什么人们只看到芙蓉而忽略了在她身边走过的美人?这一反问,既表现了美人的敏感和细腻,也透露出她对自己美的深深自信。 整首诗以芙蓉与妾的对比,表现出美人的自信和自豪。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艺术,将美人与芙蓉融为一体,赋予芙蓉以人的生命和情感,使芙蓉成为了美人的一部分。这样的描绘和比喻,既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的美人形象并不只是单一的自我表现,而是一种超越了个体情感的普遍存在。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时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这首诗通过美人形象的描绘和对比,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感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潭畔芙蓉》是宋代诗人浣花女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潭畔的芙蓉花有关。芙蓉花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作象征爱情和思念的意象。据一些推测,浣花女可能是在潭畔看到芙蓉花盛开,触景生情,因而创作了此诗。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并不清楚浣花女的生平和具体的创作背景,以上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史料发掘。
相关诗词
  • 1
    [现代]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2
    [宋]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 3
    [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
浣花女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