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
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
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
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离开朝廷的失落和遗憾。从“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辞去了官职,离开了朝廷。他感到自己未能达到自己原先的期望,因此感到失落和无奈。 “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愧疚和遗憾。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为国家效力的大好时机,感到无力和无奈。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激和敬意。他感到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未能达到朝廷的期望,因此感到惭愧。 “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岘山和棠树都是象征着朝廷的象征,作者感到自己已经离开了朝廷,过去的种种事情已经无法追回。 最后,“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感到自己已经离开了朋友和故乡,但仍然怀念着他们,同时也期待着未来的机会和挑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和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遗憾和无奈。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的创作背景主要涉及作者李逢吉的人生经历以及唐朝的政治环境。 1. 李逢吉的经历:李逢吉是中唐时期的政治人物和诗人,他曾两次担任襄阳节度使。这首诗的标题提到了“再赴襄阳”,指的就是他第二次前往襄阳赴任。 2. 与宣武相公的交流:诗中的“辱宣武相公贻诗”表明,在李逢吉第二次前往襄阳的过程中,他收到了宣武相公(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高级官员)赠送的诗。李逢吉感到荣幸,因此用这首诗来回应和感谢宣武相公的赠诗。 3. 唐朝的政治环境: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较大,他们与中央政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李逢吉作为地方节度使,与宣武相公之间可能存在政治上的互动和交流。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李逢吉的仕途经历、人际关系以及唐朝的政治环境。
相关诗词
  • 1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2
    [南北朝]
    女箩自微薄,寄托长松表。
    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
  • 3
    [唐]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