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牡丹》

杨妃歌舞态,西子巧谗魂。
利剑砍不断,馀妖钟此根。
光华日已盛,栏槛岂长存。
寄语寻芳香,须知松柏尊。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咏物诗,主要是在赞美松柏。作者通过对杨妃和西施歌舞姿态及品格的对比描写,赞美松柏经冬不凋的品格。 首联“杨妃歌舞态,西子巧谗魂”,直接引用杨妃歌舞和西施进谗的故事,暗喻松柏有坚贞的品格。杨玉环善歌舞,姿色佳,李白《清平调词》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由此可见一斑。而西施则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苎萝山村人。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后,把她选人宫中,成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越王勾践这才亲执其手而哭于朝,这是勾践杀吴的阴谋。但无论杨妃或西施,都是一种迷惑主子或君主的美色。 然而杨妃、西施都无福份承受帝王恩泽的背后,隐含的是祸乱之根。“利剑砍不断,馀妖钟此根。”说的是这迷惑君主的妖气并非被利剑所斩断,而是依然潜伏着。对于这一切根源来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如贾似道这样一类人物是最为善于把持、维持它的了。一个朝廷之所以可以保持昏庸腐朽的统治局面,文武大臣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尽管朝中有忠良之人劝谏或铲除奸臣以拯救朝政,但是佞臣则将这种权力之中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以尽一切可能保护自身利益的。“利剑砍不断”显然含有切肤之痛的意思,而对于松柏而言它又有什么用意呢?这就自然引出“光华日已盛,栏槛岂长存。”这两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那些被朝中权贵们把持着的光华正在一天天的盛大起来,可以预料到的是他们这批栏槛中的宠臣是不会长久的存在着的。此联一方面为结尾张本,同时说明松柏是在祸乱之中的从容和镇定;另一方面为物喻身的手法体现出一种痛感朝政腐朽又无能为力的意味和愤激情感。“寄语寻芳香,须知松柏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我们期望真正美好的事物是如松柏那样尊贵的品行一般不随物而衰,要知春夏秋冬是季节的变换无常而已!同时暗含只有经过冬天的严寒之后生命才能显示出它最强的意义!寄托人们对待生命、对待人生的态度。 总之此诗为咏物诗之佳作。表面看只不过是咏物诗一般的构思形式即把物象描写好就可以了。然而当人们仔细玩味诗中所描绘物象的内在品质和寓意时才发现咏物诗也可以是一首很好的哲理诗。同时此诗在语言上平易通俗、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清新淡雅、别有一番韵味。 此诗在构思上则是以对比手法来写物寓理、寓意于物。在对比之中表现出杨妃和西施的迷惑君主之妖气与松柏的从容镇定之品格;在寓意上则是以松柏经冬不凋的品格象征着诗人在经历世态炎凉之后的处世态度;在构思上的虚实相生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此诗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使此诗的意蕴更加丰富起来。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又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即先写杨妃和西施以及权贵们的腐朽行径再写松柏之品行最后以寄语寻芳香收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则是以议论为主、以议论代写叙、以议论抒情感。全诗八句五言绝句每句之中皆有议论之语议论之中又寓抒情之情情理交融、韵味无穷。 总之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艺术风格上则平易通俗、清新淡雅、语言上则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这些特点都体现出作者在诗歌创作上的功力和艺术素养。
创作背景
宋朝诗人杨轩的《牡丹》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这首诗产生于南宋绍兴五年,当时金兵已经攻陷了汴京,占据了中原地区,诗人被迫流寓在浙江桐乡县。诗人杨轩看到江南的牡丹,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牡丹,而洛阳作为他的故乡和北宋的西京,已经沦陷于敌手。这种背景下,诗人借牡丹寄托了自己的忧国思乡之情,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相关诗词
杨轩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