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同行一瘦筇,寻山问水有先容。 更穷天姥投南路,已过台山第几峰。 从此又随双涧月,不妨曾听五峰钟。 却从更好堂前望,满眼诗材思不供。 |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和欣赏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中描绘了作者与瘦筇同行,寻山问水,探索天姥和台山的美丽景色的情景。 首句“万里同行一瘦筇”,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瘦筇的同行,象征着探索的旅程。瘦筇可能是一种竹制的登山杖,象征着坚韧和毅力,也代表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的决心。 “寻山问水有先容”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寻找山水的过程,得到前人的引导和指引。这里用“有先容”表示有前人的引导,强调了前人对于探索自然的贡献和价值。 “已过台山第几峰”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作者已经越过了台山的众多山峰,展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坚持。 “从此又随双涧月,不妨曾听五峰钟”这两句则转向了对月夜和五峰钟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静谧和宁静的向往。双涧和五峰钟声都是自然景色中的重要元素,它们与月夜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最后,“却从更好堂前望,满眼诗材思不供”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在堂前眺望远方美景,思绪万千,激发了诗的灵感和创作欲望。这里用“满眼诗材思不供”来形容诗意的涌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与瘦筇同行,探索天姥和台山美丽景色的过程。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静谧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