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眼儿媚·鬓边一点似飞鸦》

鬓边一点似飞鸦。
莫把翠钿遮。
三年两载,千撋百就,今日天涯。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落谁家。
若还忘得,除非睡起,不照菱花。
作品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独居异乡的离愁别恨。全词采用抑扬兼序的章法,上片以问起,下以答结,由问来寻思,因答以觉悟,由思而自宽,由宽而怨艾,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借艺术形象凸现出来。 词之开头,着意刻画人物的凄苦形象。“鬓边一点似飞鸦”,浓墨重彩,绘出全貌,令人惊忧。“莫把翠钿遮”,紧扣题目,直诉心中冤苦。翠钿即额上花钿,此借指两鬓花黄。此语看似平易,实则千锤百炼。因为人物身份特殊,身份不同寻常,故不能以寻常心待之。此句把人物置于特写镜头中,其身份、其形象、其心境,一览无余。 “三年两载,千撋百就”,意在写人物在外漂泊三年两载,想方设法去接近他、追求他的人不知有多少。这“千撋百就”,不仅说明其人当时年轻貌美且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为人诚挚,更表现了他的执着、刚烈。“今日天涯”,则照应开头“三年两载”,突出别离之遥远,别恨之深挚。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落谁家”,运用杨花暗喻漂泊在外的愁苦人物及其情感变化。“落谁家”不仅对漂泊无依的愁苦人生予以同情,而且说明无家可归的现实无法改变,自宽自解不过是无奈之余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与首句的“一点似飞鸦”一起勾画出一个全貌——孤苦无依的女子。 “若还忘得,除非睡起,不照菱花”,紧承上文,进一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这里是说:如果忘掉一切,除非是毫无理智地睡去;如果真的睡去,任何人也无法照镜子、不会看到菱花镜中容颜的憔悴。这里暗用杜牧《遣怀》“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先知好色能教命,未料伤怀可少时”诗意。同时,“不照菱花”与首句“鬓边一点似飞鸦”形成照应。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外貌的描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写三年两载的追求中人们千方百计地接近他、追求他这一情节,通过“三年两载”、“千撋百就”、“不辞劳瘁”等词语表现出来;而上片所写的无法忘怀这段感情生活、自我宽解的心理过程也正是通过“莫把翠钿遮”一句生动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将抒情主人公置于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中:三年两载的痛苦追求而不得与暮春杨花的无情作对比;千撋百就、竭力接近他的人付出的感情却一无所得的苦楚与陷入绝境而求告无门的对方形成强烈的反差;相思不见与希望得到的当希望完全幻灭后其难以承受的心灵伤害等这种种的不幸造成整首词中的情感节奏虽然缓而不骤、哀而不伤的韵律旋律下人物所经历的心理起伏整个字里行间回荡着一段痛苦而无奈的悲号。 总之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从人物的整体形象到内心感情的变化以及外在的细节描写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其艺术效果则感人至深、余味无穷。这无疑对读者来说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词。
创作背景
《眼儿媚·鬓边一点似飞鸦》的创作背景与宋朝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宋朝,诗词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抒写心志的重要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助诗词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同时,当时的社会也注重礼仪规范和传统道德,这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作者个人而言,《眼儿媚·鬓边一点似飞鸦》的创作可能与他的感情经历或对人生的感悟有关。诗中通过描绘女子的形象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此外,该诗的风格和技巧也体现了宋朝诗词的典型特点,如细腻的情感描绘、婉转的意象运用等。 总之,《眼儿媚·鬓边一点似飞鸦》的创作背景与宋朝的社会文化、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诗词创作的传统特点密切相关。
相关诗词
  • 1
    [宋]
    玉京曾忆旧繁华。
    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 2
    [宋]
    楼上黄昏杏花寒。
    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 3
    [清]
    一寸横波惹春留。
    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
    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