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锡杖泉》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
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
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
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对一个寺庙和其历史的生动描绘,充满了对寺庙及其六祖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灵踪遗几载,卓锡在高岑。”首先描绘了这个寺庙的古老历史和它的位置。这里提到了“灵踪”,通常指的是佛的足迹或传说中佛曾到过的地方,暗示了这个寺庙的历史与佛法有关。而“遗几载”表示这个寺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接下来的“卓锡在高岑”描绘了这个寺庙所处的独特位置,卓锡通常是指僧人在山上凿洞居住,这里暗示这个寺庙就位于高高的山峰之上。 “妙法归何地,清泉流至今。”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寺庙的独特之处——妙法与清泉。妙法指的是寺庙传授的佛法,而“归何地”则表达了对这个寺庙传承佛法的敬仰。同时,“清泉流至今”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清泉潺潺,为寺庙增添了宁静和祥和的气氛。 “苔花生细细,云叶映沈沈。”这两句诗描绘了寺庙的景色,特别是那些细小的苔花和云雾缭绕的景象。“细细”和“沈沈”这两个词都描绘了景色的细腻和深沉,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桂魄皎清夜,分明六祖心。”最后两句诗赞美了六祖的心智和精神。这里的“桂魄”常用来形容月亮,而“皎清夜”则描绘了一个清凉的月夜。这句诗赞美六祖如同明月一样清澈、明晰,他的心就像这月光一样分明、洁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的地理位置、历史、景色和六祖精神的描绘,展现了寺庙的庄严、神秘和宁静的气氛,表达了对六祖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热爱。
创作背景
**《锡杖泉》的创作背景与张士逊在徐州任上的经历有关**。宋仁宗天圣三年至六年(1025—1028),张士逊出任徐州知州。在此期间,他游览了云龙山,并被山上的一处泉水所吸引。这处泉水相传是唐僧玄奘的锡杖所化,因此得名“锡杖泉”。张士逊被这一神奇的传说所感动,于是创作了《锡杖泉》一诗,以表达对这处泉水和唐僧的敬仰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诗歌鉴赏辞典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多信息。
上一首
《早梅》
下一首
《句》
相关诗词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