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与僧净璋》

自从相见白云间,离别尝多公聚难。
两度逢迎当汝水,数年隔阔是曹山。
客来濯足旁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
不是故人寻旧隐,只应终日闭禅关。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饱含深情,充满人生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的相聚与离别,表达了对友情、人生浮沉的深深感慨。 首联“自从相见白云间,离别尝多公聚难。”诗人以“白云间”比喻高洁的人格和情怀,表达了自从与友人相见后,便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但此后却常常离别,难以团聚,一种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两度逢迎当汝水,数年隔阔是曹山。”诗人以“汝水”和“曹山”作为地点的代名词,描绘了与友人两次相遇又分别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离别的主题。 颈联“客来濯足旁僧怪,病不烹茶侍者閒。”诗人通过描绘客人来访,自己却因病不能亲自烹茶待客的场景,表达了心中的遗憾和落寞。同时,也通过“僧怪”一词,暗示了自己与友人的关系非比寻常,有着深厚的情谊。 尾联“不是故人寻旧隐,只应终日闭禅关。”诗人通过“故人寻旧隐”的比喻,表达了如果不是友人前来寻找自己,自己可能会整日闭关修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一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无奈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与僧净璋》是宋朝陆九龄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历了长时间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思想对宋代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宋朝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士人阶层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这种社会背景为陆九龄创作《与僧净璋》提供了思想和文化氛围。 2. 个人背景:陆九龄是一位儒家学者,但同时他对佛教也有深入的研究和体验。他与净璋和尚交往密切,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篇散文是陆九龄写给净璋和尚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人生哲理以及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与僧净璋》的创作背景是宋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社会背景以及陆九龄个人对佛教的深入研究和体验。
相关诗词
  • 1
    [清]
    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林端唤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
  • 2
    [唐]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
    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
    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
    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
    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
    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
    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
    谷寒思变律,叶晚怯回风。
    谒蔡惭王粲,怜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处问穷通。
  • 3
    [明]
    蒲团一味与僧分,不是银鱼亦可焚。
    但以身心同外物,莫将柴栅缚浮云。
    心因有住翻成碍,事若无机即不纷。
    此语烦师为转语,是无上语是声闻。
    ¤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