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中秋登青原台》

去年中秋节,郑州正弄兵。
羽檄方四驰,酒觞难一倾。
今年当此日,往事久已平。
不但櫜弓矢,又复见丰登。
桂魄十分满,暮容千里晴。
节物向人好,江山入眼明。
群峰翠霭郁,静练秋光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
页页高台上,飘飘欲云凌。
矫首宇宙宽,顾影尘滓轻。
今夕定何夕,此身非幻身。
谓言坐中客,不饮若为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去年和今年中秋节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丰收和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首联“去年中秋节,郑州正弄兵”交代了去年中秋节的背景,兵荒马乱,人们无法安心饮酒赏月。颔联“羽檄方四驰,酒觞难一倾”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的情况,紧急文书四处传递,酒杯难以安稳放下。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今年中秋节的景象。颈联“今年当此日,往事久已平”说明今年中秋节已经时过境迁,战乱平息。颔联“不但櫜弓矢,又复见丰登”进一步描述了和平盛世的景象,不仅武器入库,还有丰收的喜悦。 接着,诗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中秋夜的美景。月圆人团圆,景色明媚。“桂魄十分满,暮容千里晴”形容月亮圆满,天色晴朗。“节物向人好,江山入眼明”则表达了节日的氛围和美景让人感到愉悦。 然后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群峰翠霭郁,静练秋光澄”描绘了群山静谧,秋光清澈。“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则通过竹子和桐树的声响来表现秋天的气息。 接着,诗人在高台上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自己的渺小。“矫首宇宙宽,顾影尘滓轻”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与坐中客共饮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今夕定何夕,此身非幻身。谓言坐中客,不饮若为情。”诗人认为今天这个美好的中秋节并非幻觉,应该珍惜与亲朋好友共度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绘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豁达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中秋登青原台》是宋朝诗人郑作肃的一首佳作。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诗歌标题及内容来看,这首诗歌是在中秋节时,诗人登上青原台,仰望圆月,有感而发。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之风,是团圆之节,然而诗人却孤独登高,这无疑在节日的氛围中增添了几分落寞与思乡之情。 其次,需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历史背景来看。郑作肃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但政治斗争也颇为激烈的时代。诗人登高望远,可能也是对时事的一种感慨,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 综上所述,《中秋登青原台》的创作背景包含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诗人独自登高的孤寂情怀,以及诗人对时代背景的感悟。
相关诗词
  • 1
    [宋]
    浦月窥檐,松泉漱枕,屏里吴山何处。
    暗粉疏红,依旧为谁匀注。
    都负了、燕约莺期,更闲却、柳烟花雨。
    纵十分、春到邮亭,赋怀应是断肠句。
    青青原上荠麦,还被东风无赖,翻成离绪。
    望极天西,惟有陇云江树。
    斜照带、一缕新愁,尽分付、暮潮归去。
    步闲阶、待卜心期,落花空细数。
  • 2
    [宋]
    褭褭春幡,恰十日、又逢元夕。
    人正在、景清堂上,金樽娱客。
    蜡炬红摇花外竹,宝香清透边石。
    听儿童、父老说青原,东风国。
    平易政,人皆悦。
    真实念,天知得。
    想旌旗一路,又添春色。
    满眼变成金色界,举头身近琼楼月。
    问明年、何处著鳌山,蓬莱北。
  • 3
    [宋]
    先生名姓重金台,一路春风手挽回。
    黄阁自应调鼎去,青原犹为算舟来。
    雪晴和风千家满,云放天光万里开。
    毕竟济川须用楫,鞯车行看虎符催。
郑作肃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