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翁卷的《乡村四月》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由于战乱而变得萧条,人民生活困苦。然而,乡村四月的景象却给诗人带来了慰藉和灵感。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和繁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劳动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此外,翁卷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体现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相关诗词
  • 1
    [宋]
    韶华惊晼晚,青春老、倦客惜年芳。庭樾荫浓,半藏莺语,畹兰花减,时有蜂忙。粉墙低,嫩岚滋翠葆,零露湿残妆。风暖昼长,柳绵吹尽,澹烟微雨,梅子初黄。洛浦音容远,书空漫惆怅,往事悲凉。无奈锦鳞杳杳,不渡横塘。念蝴蝶梦回,子规声里,半窗斜月,一枕馀香。拟待自宽,除非铁做心肠。
  • 2
    [元]
    采桑女,项如罂,受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
    大王聘之居中榜,旧衣不换新衣裳。
    采桑女,项如罂,宫中掩口笑喤喤。
    尧舜桀纣陈兴亡,中宫笑口惭且惶。
    服后服,正后宫;卑宫室,亲蚕桑;减戈猎,斥优倡。
    诸侯玉帛走东方,王上帝号声煌煌
  • 3
    [明]
    溪声潺湲杂林壑,山势蜿蜒去还却。
    浮云欲起未起时,半在溪头与山脚。
    入空高鸟飞欲尽,背屋斜阳惨将落。
    更无剩地与闲人,纵有红尘何处著。
    南亩老翁双鬓斑,笔法颇似高房山。
    少年豪宕老疏放,往往醉墨留人间。
    平生画癖兼山癖,一见此图三叹息。
    愧我不如楼上人,日日开窗看秋碧。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