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罗汉绦》

五百移栖绝洞深,空留辙迹杳难寻。
绿丝绦带何人施,长到春来挂满林。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植物生长过程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首句“五百移栖绝洞深”,诗人描绘了鸟类在此定居的情景,这里的“五百”是一个概数,表示时间之长,象征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而“绝洞深”则进一步描绘了环境之幽深,为后文“空留辙迹杳难寻”的描述提供了背景。 第二句“空留辙迹杳难寻”表达了鸟类离开后的寂寥和空旷,同时也暗示了环境之恶劣,使得鸟类无法在此生存。这里“空留”一词,既表达了鸟类曾经在此留下的痕迹,又暗示了它们的离去。 第三句“绿丝绦带何人施”是对植物的描绘,诗人用“绿丝绦带”来比喻植物的枝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植物的柔美和生命力。这里的“何人施”表达了诗人对植物生长的惊讶和赞美之情,对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表示敬畏。 最后一句“长到春来挂满林”是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描绘,诗人用“长到春来”来表达植物从生到死再到生的过程,用“挂满林”来描绘植物茂盛的景象,表现出生命力的顽强和无限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植物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自然。
创作背景
**《罗汉绦》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化风俗以及作者毕田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关**。具体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社会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市民文化兴起,说唱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汉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欢迎和影响。 2. 文化风俗:宋代佛教盛行,罗汉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广泛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罗汉绦》以罗汉为主题,与当时的文化风俗有密切关系。 3. 作者经历与情感:毕田作为《罗汉绦》的作者,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必然对作品产生影响。通过对毕田生平和思想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罗汉绦》的创作背景。 综上所述,《罗汉绦》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社会、文化和作者经历等多个方面。
相关诗词
  • 1
    [清]
    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
    知是天台古石桥。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涛。
    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到此收束群流交。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心花怒开神理超。
    高枕龙
  • 2
    [宋]
    生就石桥罗汉面,吟成雪屋阆仙诗。
  • 3
    [清]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