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罗汉松》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莲社长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尊重。 首联“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诗人表达了对莲社长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尊重。莲社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组织,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莲社长老们的敬意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尊重。 颔联“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诗人用五老山的五座山峰来比喻莲社长老的高大形象,形容他们的须眉绿油油的,庄重而又充满力量。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莲社长老们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颈联“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诗人想象长老们曾经陪伴着远方的师父,但他们的足部并未长到三尺高。这一联表达了长老们对佛教的虔诚和敬仰,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 尾联“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诗人用老态龙钟、支离破碎的形象来形容莲社长老们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年老体衰、但仍然坚持信仰的敬仰之情。这一联与开头呼应,进一步强调了长老们的精神和信仰。 全诗以对莲社长老的敬仰为主线,通过对莲社长老的形象和精神、佛教信仰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尊重。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等佛教哲学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罗汉松》是清代文学家曾燠创作的一首诗。具体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作者对罗汉松这种植物的观赏感受、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等。曾燠可能通过观察和描绘罗汉松,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态度。然而,需要注意,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关于这首诗创作背景的历史记载,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或向专业人士请教。
相关诗词
  • 1
    [明]
    日望南云泪湿衣,家园梦想见依稀。
    短墙曲巷池边屋,罗汉松青对紫薇。
  • 2
    [宋]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 3
    [清]
    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
    知是天台古石桥。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涛。
    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到此收束群流交。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心花怒开神理超。
    高枕龙
曾燠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