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国清寺》

三四百年寺,今来国又清。
若非逢圣祚,从自有嘉名。
月殿五峰色,风松十里怕。
不缘君命束,便好脱尘缨。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静”与“净”,以及作者对这种状态的感悟。诗中描绘了寺庙的静谧、清净,以及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对自我、对世界的新认识。 首联“三四百年寺,今来国又清”,是诗人对寺庙历史的叙述,表达了对古寺历经风霜而依然屹立的感慨。这一句既包含了岁月的沉淀,也反映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在作者看来,这样的时代背景无疑为寺庙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使寺庙能够历经风霜而保持其本色。 颔联“若非逢圣祚,从自有嘉名”,作者认为只有在盛世,寺庙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这里的“圣祚”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嘉名”则是人们对寺庙的赞美和敬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的敬仰之情。 颈联“月殿五峰色,风松十里怕”,描绘了寺庙的美丽景色。月下的五峰色彩斑斓,风吹松声十里可闻。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寺庙景色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静谧、清净的向往。 尾联“不缘君命束,便好脱尘缨”,作者表示如果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就可以来到这里享受这份静谧和清净。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的描绘和对静谧、清净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对世界的深刻认识。诗中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国清寺》是宋朝诗人毕士安创作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与国清寺这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有关**。国清寺位于浙江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毕士安在游览国清寺时,被其宁静祥和的氛围和历史积淀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此外,毕士安作为宋朝的著名宰相,勤于政务,治学严谨,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尤以选贤荐能而为朝野称颂。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在《国清寺》一诗中,他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描绘了寺庙的清幽宁静,以及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哲理,展现出他对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深厚感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查阅与《国清寺》相关的文学资料,以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1
    [金]
    倦游老眼,放闲身、管领黄花三日。
    客子秋多茅舍外,满眼秋岚欲滴。
    泽国清霜,澄江爽气,染出千林赤。
    感时怀古,酒前一笑都释。
    千古栗里高情,雄豪割据,戏马空陈迹。
    醉里谁能知许事,俯仰人间今昔。
    三弄胡床,九层飞观,唤取穿云笛。
    凉蟾有意,为人点破空碧。
  • 2
    [近代]
    每逢胜境便勾留,稳藉篮舆作卧游。
    画幛千林悬晚翠,风帘一桁破晴幽。
    峰遮月角云低堕,石束山腰水倒流。
    不信螺溪深百折,壑中藏得钓鱼舟。
  • 3
    [宋]
    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
    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
    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