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品赏析
【注解】: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
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
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
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倪其心)
创作背景
《送灵澈上人》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佳作,创作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产生于唐朝,一个文化繁荣、佛教盛行的时代。这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从诗人个人经历来看,刘长卿曾经历过多次贬谪,生活起伏不定,因此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在送别灵澈上人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 再次,从诗歌内容来看,灵澈上人是一位游方僧人,诗人在送别他时,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综上所述,《送灵澈上人》的创作背景涉及时代背景、诗人个人经历和诗歌内容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相关诗词
  • 1
    [唐]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2
    [宋]
    邵阳府第之西,湖山之东,
    耽耽大厦磨苍穹。贤哉郑侯为栋隆,
    朝夕思政於其中。取君子之九思以谨行,
    取季子三思以尽忠。及思治道贵清静,
    又效曹参舍盖公。之子于归筑百堵,
    已见丰年咏华黍。周公待旦复何为,
    赞赞宣王之复古。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