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品赏析
【注释】: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林庚)
--------------------------------------------------
〖《诗纪》作渡易水歌。注。一曰荆轲歌。〗

  〖《史记》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云云。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燕丹子下。《文选》二十八。《书钞》百六。《类聚》四十三。《初学记》一、十五。《御览》六十四、五百七十二。《诗纪前集》二。)
-----------逯钦立 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创作背景
《易水歌》的创作背景与战国后期的秦国兼并战争以及燕太子丹的复仇计划有关。在这个时期,秦国发动了对六国的兼并战争,燕国作为弱小的国家,面临着危在旦夕的形势。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计划谋刺秦王,而荆轲作为他的门客,接受了这个任务。 荆轲决定以献燕督亢地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为由接近秦王,并伺机行刺。在出发前,燕太子丹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声吟唱了这首《易水歌》。 因此,《易水歌》的创作背景体现了荆轲为了国家利益和报恩情感,毅然决定冒险行刺的壮志豪情。
相关诗词
  • 1
    [宋]
    孤管叫秋月,清砧韵霜风。
    天涯远梦归,惊断山千重。
    群物动已息,百忧感从中。
    日月矢双流,四时环无穷。
    降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
    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
  • 2
    [宋]
    寂寂空城雀,日暮寒且饥。
    鼯鼠啼林端,豺虎夹路垂。
    蒿间黄雀语黄口,吞声切莫图高栖。
    汝不见当年连云宫馆散烟燎,歌台夹室今狐狸。
    糟丘成烘壤,藜藿生酒池。
    昔人自是不复改,今人始觉前人非。
    今人昔人未为远,更望谁家门户归。
  • 3
    [宋]
    栏干倚尽赤旃檀,卢橘花开秀巘寒。
    会取虚庵留客意,小窗疏日上蒲团。
荆轲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