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本无一物。 遍纳十方充塞。 无外亦无心。 不容针。 要见阐开清目。 认得本元虚谷。 非浅亦非深。 满壶金。 |
| 本性元虚不二,奈何情欲交加。 人能顿悟道生涯。 世态分明是假。 更要深通玄奥,须当拂去矜夸。 含光默默养灵芽。 便是无为造化。 |
|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 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 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 都不如、默默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 未来事,休详度。 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 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 悟真空、抱本还元虚,为真觉。 |
| 道本虚无,虚无生一,一二成三。 更三生万物,物皆虚化,形形相授,物物交参。 体体元虚,头头本一,未许常人取次谈。 虚无妙,具形各相貌,虚里包含。 虚中密意深探。 致虚极、工夫问老聃。 那虚寂湛然,无中究竟,虚无兼达,勘破瞿昙。 象帝之先,威音那畔,清净虚无孰有儋。 诸玄眷,以虚无会道,稽首和南。 |
| 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 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 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人。 笄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 道玄关,常应物。 易幽微,须默识。 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 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 便归根、复命体元虚,藏至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