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璞自楚宝,顾终杂土木。 和氏浪三献,一身已再辱。 小儒褐衣底,磊落几荆玉。 把玩坐蓬屋,和应笑遗俗。 善价谁不怀,一辱讵可赎。 吾亦笑和氏,葵犹卫其足。 |
| 道合由来不易谋,岂无和氏识荆璆。 一川浊水浮文鷁,千里轻帆落武丘。 身退岂嫌吾道进,学成方悟众人求。 西风乞得东南守,杖策还能访我不。 |
| 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
| 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
| 岁暮送行舟,寒烟古渡头。 渚禽冲客起,野水带冰流。 经史探深趣,江山属壮游。 莫将和氏璧,轻向暗中投。 |
| 峨峨神岳吐灵襟,弱冠飞英翰墨林。 楚国未登和氏璧,晋人惟重孔家金。 文高千丈云霞彩,赋敌三都鼓吹音。 圣代已招岩穴士,传生他日定为霖。 |
| 我闻茅峰下,曾有卧龙人。 风云未承运,渊潜聊自珍。 世无卞和氏,谁辨玉与珉。 缁尘化衣裳,我独洁其身。 揽镜忽自笑,奈此白发新。 |
| 已矣知无憾,贤愚共此途。 白驹驰白日,黄发掩黄垆。 和氏终归赵,干将不葬吴。 拏痾如可强,犹拟尊生刍。 |
| 五世衣冠盛,吾乡识故家。 渥洼驹有种,和氏璧无瑕。 了县真谈笑,还朝看咄嗟。 天乎那可料,丹旐出京华。 |
| 华发萧然入帝城,如何直道尚迂迟。 从来白璧称和氏,安得黄金到不疑。 归骑正须夸疾速,慈颜想见倍欢怡。 人生最是团栾乐,况值薰风荔子时。 |
| 已矣知无憾,贤愚共此途。 白驹驰白日,黄发掩黄垆。 和氏终还赵,干将不葬吴。 驽疴如可强,犹拟奠生刍。 |
| 客舍风尘弊彩衣,悲吟重见雁南飞。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旷野已寒谙独宿,长年多难惜分违。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见乡人为发挥。 |
| 万手抄诗遍洛城,老怀可但向来倾。 采菱白雪方迭奏,蜚雨晓风相与清。 价重欲输和氏璧,令严谁犯伏波营。 即今貂尾那容续,更判工夫费此生。 |
| 高人贵寡和,不顾世俗非。 君歌阳春曲,调与众耳违。 朱弦古时瑟,素积前朝衣。 享我太羹馔,枯肠饫晨饥。 赠我和氏壁,茅檐发霄晖。 平生织流黄,忽受古锦机。 愧非钟子鉴,空枉伯牙徵。 |
| 和氏得荆璞,眩走数百舍。 谓足奉至尊,过眼不售价。 有时置箧笥,光彩忽惊夜,持归弄儿女,足以照里社。 |
| 少年有龙渊,不饰羞自售。 凝尘满蒯缑,见者不知有。 提携试拂试,光采射牛斗。 世人轻玉璞,谅非和氏偶。 |
| 四海广大万山立,奇怪崷崒几岩石。 弃而达者庸有之,爱乐每恨沙土蚀。 忽然一旦获所遇,刮垢磨光呈美质。 骚人讽诵脱诸口,世宝不减和氏壁。 东坡居士岂好奇,偶尔得之心良怡。 巨盆沃以清涟漪,脉络雪浪从横施。 平生我屡哦此诗,恨不见石心飞驰。 何人志古墨写迹,剡藤染就贴东壁。 似是而非不可知,诵诗对画长嗟咨。 |
| ... 是非定百世,成败止一时。 天生此尤物,前后成祸基。 有美当轩世,术村诚非宜。 和氏不待价,则足将尤谁。 人才国轻重,壁岂偿安危。 相如真暴虎,虽死悔莫追。 |
| 楚客好山水,五月上亭峰。 峰顶望文脊,草树皆有容。 身既近猿鸟,心欲追乔松。 石壁出云背,苔磴千万重。 下视霹雳飞。 忽起枯株龙。 却还僧居宿,暮践樵子踪。 作诗留粉墙,削藁为我封。 美璞世未识,独令和氏逢。 |
| 和氏有尺璧,楚国无人知。 青山抱国器,岁月忽如遗。 但使玉非石,果有遭逢时。 吾宗固神秀,天乃晚成之。 兰芳深九畹,露味挹三危。 流俗不顾省,古人可前追。 胸中凌云赋,自贵知音希。 渊源学未浅,孝友家正肥。 与世殊轨辙,三黜理亦宜。 吴溪浣纱女,不用朱粉施。 岂伊风尘子,市门自夸毗。 我作僰道囚,三年始放归。 邂逅终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