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好工作落实的几点思考 抓落实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工作不落实,再好的决策或工作计划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抓落实,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抓落实,才能把好的决策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抓落实,才能始终代表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切实重视、投入更精力抓落实。 抓落实要有较好的工作方法。这是抓落实的关键。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就好比人要过河,这就要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善始善终抓落实。一是抓重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头绪很多,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工作带一般工作,以重点环节带一般环节。二是抓平时。平时抓工作如果不注意抓落实,等到问题成堆,演变为普遍现象时才来搞突击,那就会使好的政策、决策、计划落空。所以无论是长远工作规划,还是具体工作,都要从抓好平时、抓好基础入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抓不懈,使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抓出成效。三是要抓好“小事”、“细事”。“天下事必做于细”,不抓“小事”、“细事”,一切事和设想都是空的。各项决策和任务明确后,更重要的是落实和操作,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我们必须善抓“柴米油盐”。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事和小事都是辩证的,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事,是细事,实际上并非小事,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三个代表”的贯彻落实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善抓“小事”、“细事”,一点一滴做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四是抓好典型。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选好树好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用典型去推动面上的工作。五是抓好工作结合。抓落实必须遵循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上情与下情,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具体部门的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决策和计划在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单位和部门,普遍得到落实。 抓落实要建立以“一把手”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这是抓落实的根本保证。首先,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自己摆到抓决策落实、抓工作落实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此基础上,要依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对重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提出明确的质量和时限要求,层层分解,逐级负责,责任到人,通过新闻媒体向人民群众作出“目标承诺”,并建立定期不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落实了的要及时上报结果,正在落实的要报进度,没有落实的要说明原因,出了问题的要讲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派督导组、巡视组等形式进行暗访暗查、微服私访督促检查,使各级领导不仅成为制定决策的谋划者、指挥者,而且自觉成为决策落实的主体,成为推动抓落实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其次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管理,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完成任务要有时间表。任务与奖惩要同步,赏罚要分明,对那些落实工作搞形式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决不姑息迁就,要严肃处理。要根据决策和工作任务制定严格的考核抓落实的程序,与干部任用、晋级提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决策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的干部要胆提拔重用,对那些“重决策、轻落实,重布置、轻检查”的干部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公开考核、奖惩结果,加舆论监督力度。使考核干部实绩,由“犹抱琵琶半遮面”变为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阳光行动”,使甘当平庸之辈、乐于做“太平官”的干部不再有市场,从而形成奋发向上、尽心勤政、狠抓落实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