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无相禅师》 老住西峰第几层,为师回首忆南能。

老住西峰第几层,为师回首忆南能。

意思:老人住西峰第几层,为军队回头回忆南能。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寄无相禅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对佛法和僧侣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首句“老住西峰第几层”,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自己在西峰这个佛教世界中的地位和层次。这里的“西峰”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境界。而“第几层”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佛教修行中的位置的认识,暗示他明白自己在修行路上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为师回首忆南能”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南能禅师的怀念和敬仰。南能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的禅法注重自省、无我、无分别心,这与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非常契合。 “有缘有相应非佛”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理解。他认为,只有有缘之人才能接触到佛法,才能与佛相应。这里的“有缘”可能指的是对佛教有深厚的信仰和热爱,愿意为佛教事业付出的人。“相应”则是指与佛法相契合,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和理解。 “无我无人始是僧”是诗人对僧侣身份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只有摆脱自我和分别心,才能成为真正的僧侣。这里的“无我”不仅指没有世俗的欲望和执着,也指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 接下来的两句诗,“烂椹作袍名复利,铄金为讲爱兼憎”,描绘了僧侣的生活和修行方式。其中,“烂椹作袍”可能指的是僧侣们穿着破旧的衣物,象征着他们的清苦和修行生活的艰辛。“名复利”则是指僧侣们通过讲经说法,传播佛法,获得名誉和利益。“铄金为讲爱兼憎”则表达了僧侣们对佛法的热爱和憎恨分别心的特点。 最后,“何如一衲尘埃外,日日香烟夜夜灯”,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出世生活的向往和感激之情。“一衲”是指僧侣的袈裟,诗人以此表达自己超脱尘世的愿望。“尘埃外”则是指远离世俗纷扰的地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清净无染、心灵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修行经历、对佛教的理解以及对僧侣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佛教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心灵自由、无我无分别心等佛教哲学的深刻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老住西峰第几层,为师回首忆南能。
有缘有相应非佛,无我无人始是僧。
烂椹作袍名复利,铄金为讲爱兼憎。
何如一衲尘埃外,日日香烟夜夜灯。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回首

    读音:huí shǒu

    繁体字:回首

    英语:turn one\'s head; turn round; look back; call to mind; recollect

    意思:(参见迴首)
    <

  • 南能

    读音:nán néng

    繁体字:南能

    意思:指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
      ▶唐·雍陶《同贾岛宿无可上人院》诗:“还因爱闲客,始得见南能。”
      ▶明·杨慎《无宵宿北岩开公房》诗:“何须分垢净,持此问南能。”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