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

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

意思:刚才动脚已经错误,最后透尾转不是。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作者不详。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述两位古代学者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先,诗中的“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两句,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独特见解。动脚指的是伏生在汉代为了传授《尚书》而四处奔波,而濡尾则是指申公在晚年时离开了自己的学术道路。这两位学者的经历在作者看来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都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坚持到底,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这两句则直接描述了两位学者的行为和选择。伏生在面对朝廷的邀请时,他坚决地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学术已经传授给了学生,没有必要再接受官方的认可。申公则是在晚年时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学术领域,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不够或者受到了排斥,而是他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末后濡尾转非”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感慨和反思。在学术领域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甚至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改变自己的学术道路。然而,正如申公离开自己的领域一样,真正的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不应该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学术追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不应该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向来动脚已谬,末后濡尾转非。
伏生力辞不至,申公不合而归。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末后

    读音:mò hòu

    繁体字:末後

    英语:last; finally; in the end

    意思:(末后,末后)
    后来;最后。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须臾,有一大熊来,瞪视此人

  • 向来

    读音:xiàng lái

    繁体字:曏來

    短语:固 有史以来 素 根本 从 平生 从古至今 向

    英语:always

    意思:(向来,向来)

     1.刚才

  • 动脚

    读音:dòng jiǎo

    繁体字:動腳

    意思:(动脚,动脚)
    动身,启程。
      ▶《宋书•张畅传》:“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
      ▶《魏书•李崇传》:“淮南万里,繫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

  • 濡尾

    读音:rú wěi

    繁体字:濡尾

    意思:语出《易•未济》:“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孔颖达疏:“小才不能济难事,同小狐虽难渡水而无余力,必须水汔方可涉川;未及登岸而濡其尾,济不免濡,岂有所利?”后以“濡尾”比喻力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