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竹枝》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意思:怪来调苦缘词苦,大多是通州司马诗。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竹枝》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江畔谁家唱竹枝》,作者借听竹枝歌,表达了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句“江畔谁家唱竹枝”,诗人以一个问句开始,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听到谁家在江畔唱着古老的竹枝歌。竹枝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楚地民歌,诗人借此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民间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歌声悠扬在江畔。 “前声断咽后声迟”,描绘了竹枝歌悲苦的情感。歌声断断续续,听得出歌者内心的悲苦,而余音袅袅,更显其情感的深沉。这句诗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人仿佛看到歌者哽咽的姿态,感受到其悲伤的情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通州司马是白居易贬谪通州时所任的闲职,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竹枝歌自然也带有深深的苦涩味。诗人以此为曲调悲苦的原因,实则是对白居易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 这首诗以听竹枝歌起兴,通过描绘其悲苦情感,表达了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社会的现实状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江畔谁家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通州

    读音:tōng zhōu

    繁体字:通州

    造句:

  • 司马

    读音:sī mǎ

    繁体字:司馬

    英语:sima

    意思:(司马,司马)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
      ▶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
      ▶汉武帝·元狩四年

  • 怪来

    读音:guài lái

    繁体字:怪來

    意思:(怪来,怪来)

     1.惊疑。
      ▶唐·王维《班婕妤》诗:“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在春园里,花间笑语声。”
      ▶宋·杨万里《紫宸殿拜表贺雪》诗:“怪来

  • 州司

    读音:zhōu sī

    繁体字:州司

    意思:犹州官。
      ▶晋·李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宋·苏轼《论高丽第一状》:“臣欲于此僧状后判云:‘州司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议投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