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 道者了经课,慰余灯陟艰。

道者了经课,慰余灯陟艰。

意思:道者了经考核,安慰我灯上艰难。

出自作者[宋]薛嵎的《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

全文赏析

这首诗《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道者了经课,慰余灯陟艰。》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的诗。 首句“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诗人描绘了高平十里外的风景,湖湗如落在了地面的中间,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视觉感受。这里的“高平”可能指的是地势的高旷和平坦,而“余十里”则展示了广阔的视野和诗人的远视能力。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向往,认为这里可以耕种、凿井,长年累月下,草菅都长不出来。这里可能是指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期待和向往。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这里的“一庵”可能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简陋的小屋或茅屋,“犹有路”则暗示了这里虽然简陋,但仍然有一条道路通往这里。而“四望忽无山”则描绘了一个开阔、无山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道者了经课,慰余灯陟艰。”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者的感激和对灯火的慰藉之情。道者可能是指在此地修行的人,他们能够解答诗人的疑惑,慰藉诗人的心灵。这里的“经课”可能是指道者讲解经书,“陟艰”则表达了诗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艰辛。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片宁静美丽的自然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艰辛和对道者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灯陟艰。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