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感庥仁忘赴壑,子明诗礼为趋庭。
意思:百姓感激恩德仁忘到沟壑,参加《诗》、《礼》是通向庭院。
出自作者[宋]释绍昙的《挽王知县》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赏析东晋时期官员和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第一句“东晋风流继令名”,诗人以东晋时期的风流人物为榜样,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令名”指的是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声誉,而“继令名”则表达了诗人对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决心。
第二句“家传真本换鹅经”描绘了诗人家庭教育的场景,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里的“真本”指的是真实的学问和道德,而“换鹅经”则表达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句“廉勤自得官中趣”表达了诗人廉洁勤政的追求,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和为官之道。这里的“廉”指的是廉洁自律,不贪污腐败;“勤”则是指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四句“贫节亲书座右铭”表达了诗人节俭自律、亲书自勉的精神,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这里的“贫节”指的是节制消费,保持清贫的生活态度;“亲书座右铭”则是指将道德名言写在座右铭上,时刻提醒自己。
第五句“民感庥仁忘赴壑”描绘了诗人对人民的仁爱和关怀,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里的“庥仁”指的是仁爱之心,而“忘赴壑”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为人民付出一切的决心。
第六句“子明诗礼为趋庭”表达了诗人对诗礼的追求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这里的“子明诗礼”指的是诗礼之教,而“趋庭”则是指子女在父亲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诗礼之教。
最后一句“疾风谁料摧梁木”,诗人以梁木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悲痛之情。同时,“疾风摧梁木”也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猿鹤悲鸣不忍听”,猿鹤悲鸣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凉之情,令人不忍卒听。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道德修养和为官之道的高度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悲凉之情,令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