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意思:梆氏门庭人刮目相看,仲明依旧一渔蓑衣。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云居山景色以及山居生活的诗。首句“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描绘了云居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景象,同时也展示了浏江的壮阔。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诗人提到了柳下和风,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的百世师德让人敬仰。然后诗人描述了他的后裔避地来此,筑室而居,这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环境幽静,适合隐居。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居民已经隐居了三百年,他们种下的桃树、杏树已经布满了山川,描绘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居民虽然生活简朴,但文化氛围浓厚,他们不仅有砚台传承文化,更有九千卷书籍,展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这两句表达了历史的变迁,虽然有些文化遗失,但是有新的光芒在闪耀。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这两句描绘了山中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衣裳和食物都来自自然,而书籍却堆积如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这两句描绘了山下新建的高阁,竹制的门户和松木的窗户映照着森林和山岳,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高阁上孩子们朗诵的声音,仿佛引来了仙人降临,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孩子们不仅有文化修养,还有艺术才能,他们会弹琴咏诗。 最后两句“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居民生活的赞美,他们虽然隐居山林,但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整首诗通过对云居山的景色和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
柳下和风百世师,有孙避地来筑室。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
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仲明

    读音:zhòng míng

    繁体字:仲明

    意思:鲔鱼的别名。
      ▶《诗•卫•硕人》“鳣鲔发发”唐·孔颖达疏:“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鳣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

  • 刮目

    读音:guā mù

    繁体字:颳目

    意思:
     1.拭目。谓改变旧看法。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子云(萧子云)叹曰:‘此人(指丁觇)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 依旧

    读音:yī jiù

    繁体字:依舊

    短语:还 一如既往 反之亦然 仍 照例 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

    英语:as before

    意思:(依旧,依旧)
    照旧。

  • 门闾

    引用解释

    1.城门与里门。《吕氏春秋·仲夏》:“门閭无闭,关市无索。” 高诱 注:“门,城门;閭,里门也。”《淮南子·天文训》:“闭门閭,大搜客,断刑罚,杀当罪,息关梁,禁外徙。”

    2.宫门。《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奄尹,申宫令,审门閭,谨房室,必重闭。” 孙希旦 集解:“谓宫中之门閭也。巷门曰閭,宫中有永巷,故有閭。”<

  • 渔蓑

    引用解释

    亦作“ 渔簔 ”。 渔人的蓑衣。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一:“青山来水槛,白雨满渔蓑。” 明 文徵明 《江天暮雪》诗:“寧知风浪高,但道渔蓑好。” 明 杨慎 《十二月廿三日高峣大雪》诗之二:“佳句渔簑怜 郑谷 ,中庭鹤氅立 王恭 。” 清 孙枝蔚 《式庐诗为石仲昭明府访方尔止处士而作》:“甲第云中连白日,渔簑雪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