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

意思: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亲再次耿光。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云居山景色以及山居生活的诗。首句“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描绘了云居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景象,同时也展示了浏江的壮阔。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诗人提到了柳下和风,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的百世师德让人敬仰。然后诗人描述了他的后裔避地来此,筑室而居,这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环境幽静,适合隐居。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居民已经隐居了三百年,他们种下的桃树、杏树已经布满了山川,描绘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居民虽然生活简朴,但文化氛围浓厚,他们不仅有砚台传承文化,更有九千卷书籍,展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这两句表达了历史的变迁,虽然有些文化遗失,但是有新的光芒在闪耀。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这两句描绘了山中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衣裳和食物都来自自然,而书籍却堆积如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这两句描绘了山下新建的高阁,竹制的门户和松木的窗户映照着森林和山岳,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高阁上孩子们朗诵的声音,仿佛引来了仙人降临,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这两句表达了这里的孩子们不仅有文化修养,还有艺术才能,他们会弹琴咏诗。 最后两句“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居民生活的赞美,他们虽然隐居山林,但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整首诗通过对云居山的景色和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云居山高三万尺,下插浏江上撞日。
柳下和风百世师,有孙避地来筑室。
奕叶隐居三百年,栽桃种杏今满川。
当家相傅一破砚,此外文字九千卷。
旄头毕方书散亡,维仲明父再耿光。
木叶衣裳野蕨肠,牙签玉轴还堆床。
更於山下起高阁,竹户松窗照林岳。
阁上诸郎夜诵声,太一真人降云鹤。
向来有子中文科,泮宫弹琴咏菁莪。
柝氏门闾人刮目,仲明依旧一渔蓑。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耿光

    读音:gěng guāng

    繁体字:耿光

    意思:光明;光辉;光荣。
      ▶《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孔传:“能使四夷宾服,所以见祖之光明,扬父之大业。”
      ▶唐·李白《明堂赋》

  • 仲明

    读音:zhòng míng

    繁体字:仲明

    意思:鲔鱼的别名。
      ▶《诗•卫•硕人》“鳣鲔发发”唐·孔颖达疏:“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鳣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

  • 旄头

    读音:máo tóu

    繁体字:旄頭

    意思:(旄头,旄头)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旦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阅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

  • 毕方

    读音:bì fāng

    繁体字:畢方

    意思:(毕方,毕方)

     1.传说中的怪鸟。出现则常有火灾。
      ▶《山海经•西山经》:“﹝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