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写经僧楚云》 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意思:挑皮刺血真是痛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赠写经僧楚云》

全文赏析

这首诗《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是赞美一位佛教徒的坚韧和执着,他们为了追求佛法,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首句“剔皮刺血诚何苦”,表达了追求佛法的过程可能充满艰难和痛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里的“剔皮刺血”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象征着追求佛法过程中的艰辛。 “为写灵山九会文”描绘了追求者专注于佛法的场景,他们用行动来表达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这里的“灵山九会文”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表达了追求者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十指沥干终七轴”进一步描绘了追求者的专注和投入,他们用尽全身心去追求佛法,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这里的“十指沥干”形象地表达了追求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终七轴”则展示了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之多。 最后一句“后来求法更无君”,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追求者的赞美和敬仰,他们已经达到了追求佛法的最高境界,成为了后来者的榜样。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追求者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位追求者身上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佛教徒的坚韧和执着,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和对追求者的赞美。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追求佛法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了追求者对佛法的热爱和执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灵山

    读音:líng shān

    繁体字:靈山

    英语:Lingshan

    意思:(灵山,灵山)

     1.道家指蓬莱山。
      ▶《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鳌赑屃,首冠灵山。”
      

  • 何苦

    读音:hé kǔ

    繁体字:何苦

    短语:何必

    英语:why bother

    意思:
     1.有何苦衷,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
      ▶《史记•黥布列传》:“﹝上﹞与布相望见

  • 刺血

    读音:cì xuè

    繁体字:刺血

    意思:刺手指出血。表示虔敬的一种苦行。
      ▶《宣和遗事》前集:“﹝大观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吴自牧《梦粱录•后妃列女》:“唐孝女冯氏……誓不嫁以奉母。母病

  • 会文

    读音:huì wén

    繁体字:會文

    意思:(会文,会文)

     1.《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后因称文人相聚谈艺为“会文”。
      ▶唐·严维《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诗:“上客南臺至,重阳此会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