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腊日》 乡梦有时逢骨肉,此身何处托渔樵。

乡梦有时逢骨肉,此身何处托渔樵。

意思:乡梦有时逢骨肉,这身何处托渔樵。

出自作者[明]郭奎的《腊日》

全文赏析

这首诗《腊日三年为异客,今年霜雪未全饶》是一首描绘冬日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句“腊日三年为异客,今年霜雪未全饶”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即将度过腊日的情景。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同时也描绘了冬天的严寒。 第二句“风尘暗满淮南路,雾雨寒生江上潮”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满目风尘,淮南的路上都充满了压抑和困苦。而雾雨交加,江上的潮水也带着寒意。这些景象都反映了诗人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苦闷。 第三句“乡梦有时逢骨肉,此身何处托渔樵”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即使在梦中,他也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然而,他身在何处,也无法归隐渔樵,这反映了诗人的无奈和迷茫。 最后一句话“共来吴楚交兵地,烽火依稀似六朝”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吴楚交兵之地,烽火连天,这与六朝时期的战乱相似。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暗示了诗人对当前战乱的忧虑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景象、表达思乡之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等,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腊日三年为异客,今年霜雪未全饶。
风尘暗满淮南路,雾雨寒生江上潮。
乡梦有时逢骨肉,此身何处托渔樵。
共来吴楚交兵地,烽火依稀似六朝。

关键词解释

  • 渔樵

    引用解释

    1.打鱼砍柴。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於 江 渚之上,侣鱼鰕而友麋鹿。”

    2.渔人和樵夫。 唐 王维 《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宋 范成大 《携家石湖赏拒霜》诗:“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 清 顾光旭 《弓

  • 骨肉

    读音:gǔ ròu

    繁体字:骨肉

    英语:(n) flesh and blood; blood relation; kin

    意思:
     1.指身体。
      ▶《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于土,命

  • 乡梦

    读音:xiāng mèng

    繁体字:鄉夢

    意思:(乡梦,乡梦)
    思乡之梦。
      ▶唐·宋之问《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诗:“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唐·岑参《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诗:“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 有时

    读音:yǒu shí

    繁体字:有時

    短语:奇迹 有时候 偶发

    英语:sometimes

    意思:(有时,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