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啬庵山中杂题二十二绝》 菩提非有树,般若本无知。

菩提非有树,般若本无知。

意思:菩提树是有,般若本不知道。

出自作者[现代]马一浮的《和啬庵山中杂题二十二绝》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用来赞美一位名叫大悟不存的禅师的,他虽然没有神奇的神通,但他的修行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诗中表达了对于禅师智慧和修行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首句“大悟不存师,神通未是奇”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之情。大悟不存师是一位修行非常高的禅师,他的智慧和修行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但他的神通并不是最奇特的。这表明禅师的智慧和修行已经超越了神通,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菩提非有树,般若本无知”是表达佛教教义的诗句。菩提是佛教中的智慧和觉悟,般若是佛教中的智慧和洞察力。这两句诗表达了智慧和觉悟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它们不是从外在事物中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修行和领悟而得到的。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般若和菩提是无知的,它们不是知识或概念,而是超越了知识和概念的境界。 整首诗表达了对大悟不存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通过赞美禅师的智慧和修行,以及对佛教教义的阐述,这首诗传达了对内在智慧和觉悟的追求和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禅师和佛教教义的诗篇,通过表达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传达了对内在智慧和觉悟的追求和敬仰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悟不存师,神通未是奇。
菩提非有树,般若本无知。
作者介绍 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关键词解释

  • 般若

    读音:bō rě

    繁体字:般若

    英语:prajna

    意思: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 菩提

    读音:pú tí

    繁体字:菩提

    英语:bodhi

    意思: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

  • 无知

    读音:wú zhī

    繁体字:無知

    短语:混沌 胸无点墨 浑浑噩噩 一无所知 一问三不知 一窍不通 目不识丁 不学无术

    英语:ignorance

    意思:(无知,无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