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用厚后弟强甫韵》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意思:汉代有云尤其苦苦思考,晋只有王羲之不清谈。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用厚后弟强甫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种对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追求的赞美。 首句“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表达了诗人对追求物质享受的否定,认为真正的捷径是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外在的世界。这里的“大丛林”和“小庵”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象征,而“捷径”则是指通向真理和智慧的道路。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认为即使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不能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这里的“花十八”和“芧四三”可以理解为物质诱惑的象征,而“狂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热爱和追求。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赞美,认为在汉代,扬雄的苦思冥想是值得赞美的,而在晋代,王羲之的清谈也是值得尊重的。这里的“子云”和“逸少”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思考方式在诗人的眼中是值得尊重和赞美的。 最后,“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和老子等人的赞美,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生而知之者,他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里的“尼父”指的是孔子,“苌弘”和“聃”则是指老子,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人生道路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捷径是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外在的世界;物质追求应该淡泊,而精神追求则是值得赞美和尊重的。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孔子和老子等人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生而知之者,值得学习和借鉴。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清谈

    读音:qīng tán

    繁体字:清談

    英语:empty talk

    意思:(清谈,清谈)
    亦作“清谭”。
     
     1.清雅的谈论。
      ▶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清谈

  • 苦思

    读音:kǔ sī

    繁体字:苦思

    短语:冥想 冥思苦想 苦思冥想

    英语:languish

    详细释义:深思竭虑。汉?王充?论衡:『载太山之上者七十有二君,皆劳情

  • 尤苦

    读音:yóu kǔ

    繁体字:尤苦

    意思:苛责;污衊。
      ▶唐·刘知几《史通•采撰》:“而魏收党附北朝,尤苦南国,承其诡妄,重以加诸。”
      ▶浦起龙通释:“尤苦,谓污衊之。”

    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