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拼音大全 y是什么意思 yi的汉字 yi第二声有什么字

yi第二声有什么字(yí)

    • 拼音:ài
    • 动词 阻止。《说文解字.石部》:「碍,止也。」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零首之四零:「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 动词 限制。汉.扬雄《法言.问道》:「圣人之治天下也,碍诸以礼乐。」
    • 动词 妨害。  【组词】:「有碍观瞻」。《镜花缘.第三九回》:「命名相同的甚多,亦有何碍。」
    • 动词 掩蔽。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诗:「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 动词 牵挂。《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那时我身入空门,一身无碍,万缘俱寂。」
    • 拼音:ài

      ài ㄞˋ

       1. 说话不流畅。

       2. 欺骗;嘲弄。

    • 拼音:chí

      yí ㄧˊ

       ◎ 古河名,在今中国湖北省。

      其它字义

      chí ㄔˊ

       ◎ 古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 拼音:chí

      sì ㄙˋ

       ◎ 古同“枱”,犁上的铧。

      其它字义

      chí ㄔˊ

       ◎ 〔耘~〕除草。

    • 拼音:ch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ch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ch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chǐ

      yí ㄧˊ

       ◎ 加。

      其它字义

      chǐ ㄔˇ

       1. 去:“介者~画,外非誉也。”

       2. 拍打:“照着嘴儿只管~。”

       3. 拽。

      其它字义

      hài ㄏㄞˋ

       ◎ 动。

    • 拼音:chǐ
    • 动词 分离。《说文解字.言部》:「誃,离别也。」
    • 拼音:chì
    • 动词 盯着看。《说文解字.目部》:「眙,直视也。」《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 ,
    • 参见「盱眙」条。
    • 拼音:chuāi
    • 动词 藏。  【组词】:「把钱搋进裤袋里。」
    • 动词 用力搓揉。  【组词】:「搋衣服。」
    • 拼音:dài
    • 形容词 松懈、懒惰。  【组词】:「怠惰」、「懈怠」。唐.韩愈〈原毁〉:「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形容词 轻慢不庄重。  【组词】:「怠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醴酒不设,王之意怠。」
    • 形容词 疲倦、疲累。  【组词】:「倦怠」。
    • 拼音:duò

      yí ㄧˊ

       1. 椴树,落叶乔木:“~棺一,梓棺二。”

       2. 山桃:“梅杏~桃则华。”

      其它字义

      lì ㄌㄧˋ

       1. 顺着木纹劈开:“伐木掎矣,析薪~矣。”

       2. 扩大。

      其它字义

      lí ㄌㄧˊ

       ◎ 古通“篱”,篱笆:“~落不完,墙垣不牢。”

      其它字义

      duò ㄉㄨㄛˋ

       ◎ 古同“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

      其它字义

      tuò ㄊㄨㄛˋ

       ◎ 古代的一种车。

      详细解释
    • 拼音:duò

      yí ㄧˊ

       ◎ 椴树,落叶乔木。

      其它字义

      duò ㄉㄨㄛˋ

       1. 古同“舵”。

       2. 引导,沟通,如“~以漕渠,轴以崐岗。”

      其它字义

      lí ㄌㄧˊ

       ◎ 〔柯~〕古代一种酒名。

      详细解释
    • 拼音:ě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jī
    • 名词 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组词】:「美姬」、「虞姬」、「戚姬」。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 名词 古代对妾的通称。  【组词】:「侍姬」、「宠姬」。《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 名词 旧称从事歌舞表演的女子。  【组词】:「歌舞姬」。《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
    • 名词 姓。如汉代有姬嘉。
    • 拼音:jí

      yí ㄧˊ

       ◎ 古同“移”。

      其它字义

      jí ㄐㄧˊ

       ◎ 古同“及”。

    • 拼音:nǐ
    • 动词 僭越、超过。  【组词】:「僭儗」。《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出称警,入言跸,儗于天子。」《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武德四年,始着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
    • 动词 比拟。通「拟」。《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儗于巴蜀。」
    • 动词 摹仿、仿照。《新唐书.卷二二四.叛臣传下.高骈传》:「新声度曲,以儗钧天。」宋.陆游〈秋晚岁登戏作〉诗:「菊花香满把,聊得儗陶潜。」
    • 拼音:shé
    • 名词 有鳞目蛇亚目爬行动物的总称。约二千七百种,台湾约产五十八种。体圆长,无四肢,有鳞,口大,舌细长而分叉,体色不一,有蜕皮现象。卵生或卵胎生,分有毒跟无毒二种。
    • ,
    • 参见「蛇蛇」、「委蛇」等条。
    • 拼音:shī

      shī ㄕˉ

       ◎ 古同“鍦”,矛。

      其它字义

      yí ㄧˊ

       ◎ 古同“匜”,古代一种盛酒或水的器具。

    • 拼音:shī

      shī ㄕˉ

       ◎ 古同“鍦”,矛。

    • 拼音:shī

      shī ㄕˉ

       ◎ 古书上说的一种竹。

      其它字义

      yí ㄧˊ

       ◎ 古同“椸”。

    • 拼音:shì

      shì ㄕˋ

       1. 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金~玉阶,彤庭辉辉。”

       2. 门槛:“属兵列护门~。”

    • 拼音:s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s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ā
    • 名词 蛇。《玉篇.它部》:「它,蛇也。」
    • 代词 无生物的第三身指称词。专指人以外的无生物。  【组词】:「这是块石头,你踢了它,对你有何好处?」
    • 形容词 异、别的。  【组词】:「它山之石」、「敢有它志」。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
    • 名词 橐它:骆驼。《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鄯善国传》:「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
    • 拼音:tā
    • 名词 (thallium,Tl)化学元素。原子序81。金属元素之一。不溶于水,可溶于硝酸和硫酸。铊化合物有毒。可用为光电管、温度计及光学玻璃的原料。天然的铊以微量存于铁、锌等硫化物矿中。
    • 拼音:tāi

      yí ㄧˊ

       1. 似玉的石。

       2. 玉石。

      其它字义

      tāi ㄊㄞˉ

       ◎ 圭名。

    • 拼音:tái
    • 名词 高而平,可供眺望四方的建筑物。  【组词】:「了望台」、「亭台楼阁」。
    • 名词 在公共场所中,凡高出地面可供人活动或表演的设备。  【组词】:「主席台」、「舞台」。
    • 名词 器物的底座。  【组词】:「砚台」、「锅台」、「烛台」。
    • 名词 机构名称。古代可指中央机关。  【组词】:「中台」、「省台」。今日可指观测天象或发送电讯的机构。  【组词】:「气象台」、「天文台」、「电视台」、「广播电台」。
    • 名词 对人尊称的敬辞。  【组词】:「兄台」、「尊台」。
    • 名词 量词。计算机器或电子设备的单位。  【组词】:「一台机器」、「两台电视」。
    • 名词 台湾的简称。
    • 名词 姓。如汉代有台佟,宋代有台号。
    • 拼音:tí
    • 名词 草木初生时的嫩芽。《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一》:「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唐.白居易〈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诗:「碧荑红楼今何在?风雨飘将去不回。」
    • 名词 借指女子柔细的手。  【组词】:「柔荑」、「香荑」。
    • ,
    • 动词 除去田里的野草。《周礼.地官.稻人》:「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八.周礼音义上》:「荑,音夷。」
    • 拼音:t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iě

      tiě ㄊㄧㄝˇ

       ◎ 同“鐵”。

    • 拼音:tīng
    • 动词 用耳朵收受声音。  【组词】:「聆听」、「听音乐」、「倾听」。《论语.檀弓下》:「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
    • 动词 采信、取信。  【组词】:「听信」。《战国策.齐策一》:「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苏舜钦传》:「而大臣归咎于刑狱之滥 ,陛下听之,故肆赦天下以为禳救。」
    • 动词 等候、等待。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还乡,休息三月,仍听取用。」
    • 动词 顺从、服从。  【组词】:「听从」、「言听计从」。《韩非子.五蠹》:「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 名词 耳闻的事情。《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名词 厅堂。通「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 名词 量词。计算罐头食品的单位。为英语 tin的音译。  【组词】:「一听奶粉」。
    • 名词 姓。如唐代有听姓。
    • ,
    • 动词 治理、处理。  【组词】:「垂帘听政」。《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
    • 动词 裁决、裁断。  【组词】:「听狱」。《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 动词 任由、任凭。  【组词】:「听其自然」、「悉听尊便」、「听天由命」。《西游记.第九回》:「这江州有个金山寺、焦山寺,听你在那个寺里去。」
    • 拼音:tuī

      yí ㄧˊ

       ◎ 译恶言。

      其它字义

      tuī ㄊㄨㄟˉ

       ◎ 欺诈。

    • 拼音:tuō
    • 代词 同「它」。《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
    • ,
    • 动词 负荷。《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
    • ,
    • 代词 同「他」。《说文解字.人部》「它」字.清.段玉裁.注:「其字或叚佗为之,又俗作他。」《文选.陆机.文赋》:「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 拼音:tuó
    • 形容词 陂阤:险阻不平坦的。《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登陂阤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
    • ,
    • 动词 崩塌、毁坏。《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宗庙崩阤,国家为虚。」唐.颜师古.注:「阤,穨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既定且宁,焉知倾阤。」
    • ,
    • 参见「阤靡」条。
    • 拼音:tuó
    • 名词 圆形块状物,或成堆成团的东西。  【组词】:「秤坨」、「蜡坨子」、「泥坨子」。
    • 名词 露天的晒盐场。《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货志四》:「得盐则贮之官地,奉天谓之仓,长芦谓之坨。」
    • 名词 量词。计算土、粪等较小堆东西的单位。  【组词】:「两坨土」、「一坨粪便」。
    • 拼音:tuó

      tuó ㄊㄨㄛˊ

       ◎ 古书上说的一种兽。

      其它字义

      yí ㄧˊ

       ◎ 古书上说的一种兽。

    • 拼音:tuó

      tuó ㄊㄨㄛˊ

       ◎ 欺谩。

    • 拼音:tuǒ

      tuǒ ㄊㄨㄛˇ

       ◎ 安行。

      其它字义

      yí ㄧˊ

       ◎ 〔逶~〕古同“逶迤”。

    • 拼音:wéi
    • 名词 系物的粗绳子。《说文解字.糸部》:「维,车盖维也。」《仪礼.大射》:「中离维纲。」唐.贾公彦.疏:「纲与维皆用绳为之。」
    • 名词 法度、纲要。《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 名词 细长的东西。  【组词】:「纤维」。
    • 名词 姓。如汉代有维汜。
    • 动词 系、拴。《仪礼.士相见礼》:「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唐.元稹〈大觜鸟〉诗:「白鹤门外养,花鹰架上维。」
    • 动词 连结。《周礼.夏官.大司马》:「建牧立监,以维邦国。」
    • 动词 保持、护全。  【组词】:「维持」、「维护」。《韩非子.心度》:「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 副词 仅、只有。《诗经.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史记.卷二.夏本纪》:「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
    • 助词 置于句首或句中的语气词,无义。通「惟」、「唯」。《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唐.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拼音:xī
    • 副词 喜悦、快乐。《说文解字.女部》:「媐,说乐也。」清.汪琬〈中峰晓庵了法师塔铭〉:「相从媐遨,酬对无间。」
    • 拼音:xī
    • 形容词 光明。  【组词】:「熙明」、「光熙」。《晋书.卷七二.郭璞传》:「窟泉之潜不思云翬,熙冰之采不羡旭曦。」
    • 形容词 和乐。《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 动词 兴起、兴盛。《后汉书.卷六九.窦武传》:「是以君臣并熙,名奋百世。」晋.卢谌〈赠刘琨诗〉:「濬哲惟皇,绍熙有晋。」
    • 动词 开拓、光大。《书经.舜典》:「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后汉书.卷四八.爰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乾灾可除。」
    • 动词 嬉戏。通「嬉」。《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闲。」唐.李善.注:「熙,戏也。」
    • ,
    • 名词 姓。为帝喾时水正熙氏的后裔。
    • 拼音:xì

      基本字义

      yí(一ˊ)

      (一)、兽名。

      (二)、同“夷”。

    • 拼音:xiàn
    • 动词 因内心喜爱而渴望得到。  【组词】:「欣羡」、「钦羡」、「只羡鸳鸯不羡仙。」《淮南子.说林》:「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 动词 超过、超越。《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 名词 剩余、盈余。《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 形容词 超过的、剩余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内妾无羡食,外臣无羡禄。」
    • 拼音:yān
    • 代词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  【组词】:「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 代词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副词 岂、如何。  【组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 介词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连词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助词 语气词,置句末:(1)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2)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助词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  【组词】:「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拼音:yě
    • 助词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  【组词】:「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 助词 表示疑问的语气。  【组词】:「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 助词 表示感叹的语气。  【组词】:「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 助词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 助词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助词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  【组词】:「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 助词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零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 助词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 副词 同样。  【组词】:「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 副词 强调两事并列。  【组词】:「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 副词 表示强调。  【组词】:「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 副词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 副词 表示委婉、让步。  【组词】:「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 拼音:yī
    • 名词 自然数的开始。  【组词】:「一、二、三……。」大写作「壹」。阿拉伯数字作「1」。
    • 名词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形容词 单个。  【组词】:「一人」、「一物两用」。
    • 形容词 相同、一致。  【组词】:「一模一样」、「大小不一」。
    • 形容词 专注的。  【组词】:「一心一意」、「专一不变」。
    • 形容词 全、满、整。  【组词】:「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胆」。
    • 形容词 每、各。  【组词】:「一班五十人」、「一页六百字」、「共派八队,一队二十人。」
    • 形容词 一次。  【组词】:「一而再,再而三。」《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形容词 另外的。  【组词】:「蝉,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红柿。」
    • 动词 统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副词 才、刚刚。  【组词】:「一听就懂」、「天一亮,他就起来。」
    • 副词 偶然。  【组词】:「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副词 表示加强的动作或突然的现象。  【组词】:「把头一扭」、「用手一摸」、「天气一凉,就感冒了。」
    • 副词 概括。  【组词】:「一般来说」。
    • 副词 每每、每逢。  【组词】:「一想到那件事,她总是笑个不停。」
    • 副词 放在二叠字动词之间,表行为是不费力或尝试性的。  【组词】:「双手动一动」、「问一问」、「随便说一说」。
    • 副词 事物的某方面。  【组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一不沾亲,二不带故。」
    • 副词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  【组词】:「一至于斯」。《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副词 皆。《荀子.劝学》:「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 助词 表示程度,加强语气。《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战国策.燕策一》:「因仰而吊齐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 连词 或。《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 (「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的末尾,念阴平声;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声;在阴平、阳平、上声之前,念去声。)
    • 拼音:yí
    • 名词 中国古代东部民族之一。殷商时约分布在今国内山东、江苏一带。后泛称东方各族为「夷」。  【组词】:「徐夷」、「淮夷」。《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序》:「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 名词 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  【组词】:「蛮夷戎狄」。
    • 名词 同辈。《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 名词 锄草、平土的农具。《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 名词 创伤。通「痍」。《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 名词 平易、平安。  【组词】:「化险为夷」。
    • 名词 常道。通「彝」。《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
    • 名词 姓。如周代有夷诡诸。
    • 动词 铲平、使平坦。  【组词】:「夷为平地」。《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国语.晋语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 动词 诛除、消灭、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论〉:「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 动词 铲草、割草。《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 动词 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彻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 动词 平均。《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颖达.正义:「所以平均下民也。」
    • 形容词 平坦。《庄子.眩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嶮,从充则涂夷而运远,帝初以为疑。」
    • 形容词 愉悦。通「怡」。《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形容词 傲慢无礼。《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 拼音:yí
    • 名词 古代一种盛水或酒的器皿。《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宋.无名氏〈西江月.风雨朝来恶甚〉词:「酒满蚁浮金匜,烛残泪滴铜荷。」
    • 拼音:yí
    • 名词 法则、标准。《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 名词 典范、表率。《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荀子.正论》:「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
    • 名词 礼节、程序、形式。  【组词】:「礼仪」、「仪式」。《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荀子.正论》:「诸夏之国,同服同仪。」
    • 名词 举止容貌。  【组词】:「仪容」、「仪表堂堂」。《喻世明言.卷三零.明悟禅师赶五戒》:「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
    • 名词 礼物。  【组词】:「贺仪」、「奠仪」、「谢仪」。《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且出此间,备些祭仪。」《红楼梦.第二二回》:「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 名词 仪器的简称。  【组词】:「浑天仪」、「地球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
    • 动词 向往、仰慕。《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传》:「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 动词 效法。《文选.张衡.东京赋》:「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
    • 动词 匹配。  【组词】:「有凤来仪」。《文选.宋玉.高唐赋》:「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名词 桥。《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 拼音:yí
    • 名词 参见「沂河」条。
    • 名词 姓。如元代有沂川。
    • 拼音:yí

      yí ㄧˊ

       ◎ 古同“宜”。

    • 拼音:yí
    • 动词 留传、遗留。《说文解字.言部》:「诒,遗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汉.郑玄.笺:「诒,犹传也。」
    • 动词 赠送。通「贻」。《楚辞.屈原.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 拼音:yí
    • 参见「逶迤」条。
    • ,
    • 动词 斜行延伸。同「迤」。唐.柳宗元〈问答.晋问〉:「晋之故封,太行掎之,首阳起之,黄河迤之。」
    • 拼音:yí

      yí ㄧˊ

       ◎ 古同“宜”。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名词 用米或麦制成的糖浆或软糖食品。  【组词】:「甘之若饴」、「含饴弄孙」。《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 形容词 味道甘美的。  【组词】:「饴浆」、「饴饵」。《周礼.天官.盐人》:「王之膳羞共饴盐。」汉.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
    • 动词 赠送。通「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饴我厘麰。」
    • 拼音:yí
    • 名词 衣袖。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下.释器》:「衪,袖也。」《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 》:「衯衯裶裶,扬衪戌削。」颜师古注引张揖曰:「衪,衣袖也。」
    • 名词 衣服下摆的边缘。《玉篇.衣部》:「衪,缘也。」《集韵.上声.纸韵》:「衪,衣缘也 。」
    • 拼音:yí
    • 动词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动词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动词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 形容词 合适、相称。  【组词】:「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副词 应该、应当。  【组词】:「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 副词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名词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 名词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 拼音:yí
    • 形容词 和悦的。《玉篇.心部》:「怡,悦也,乐也。」  【组词】:「心旷神怡」。《国语.晋语九》:「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形容词 快乐的。《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楚辞.屈原.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 名词 姓。如北周有怡峰。
    • 拼音:yí
    • 形容词 犬怒的样子。《说文解字.犬部》:「狋,犬怒貌。」
    • 拼音:yí
    • 名词 同辈、同等。《字汇.人部》:「侇,侪也,等也。」
    • 动词 陈列、安放。通「夷」。《仪礼.士丧礼》:「士举,男女奉尸,侇于堂。」
    • 拼音:yí

      yǐ ㄧˇ

       ◎ 古同“迤”。

      其它字义

      yí ㄧˊ

       ◎ 古同“迤”。

    • 拼音:yí
    • 名词 称谓:(1) 用以称妻子的姊妹。  【组词】:「小姨子」。《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汉.毛亨.传:「妻之姊妹曰姨。」(2) 用以称母亲的姊妹。  【组词】:「姨妈」、「阿姨」。《红楼梦.第六四回》:「人人都说你婶子好,据我看,那里及你二姨一零儿呢?」
    • 名词 妾、小老婆。  【组词】:「姨太太」。《通俗编.称谓》:「其父之侧庶亦称姨者,姨本姊妹俱事一夫之称。」
    • 拼音:yí
    • 动词 迁徙、转易、变迁。《说文解字.辵部》:「迻,迁徙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屡惩艾而不迻。」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动词 赠送。《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动词 遗留。《书经.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文选.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 名词 姓。如宋代有贻范。
    • 拼音:yí
    • 动词 大口呼气。《说文解字.口部》:「南阳谓大呼曰咦。」
    • 叹词 表示惊讶、惊叹的语气。《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咦!您是甚人?在此打睡?」《西游记.第六回》:「咦!正是:欺诳今遭刑宪苦,英雄气概等时休。」
    • 拼音:yí

      yí ㄧˊ

       ◎ 喜悦。

    • 拼音:yí

      yí ㄧˊ

       ◎ 〔嵎(yú)~〕山名。亦作“嵎夷”。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参见「扊扅」条。
    • 拼音:yí

      yí ㄧˊ

       ◎ 瓮、缶一类瓦器。

    • 拼音:yí
    • 参见「訑谩」、「訑訑」等条。
    • 拼音:yí
    • 名词 古代称房屋的东北角为「宧」。《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宧。」
    • 拼音:yí
    • 名词 薄粥。《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日酏。」汉.郑玄.注:「酏,今之粥。」南朝梁.简文帝〈停省妇见令〉:「敬进酏醴,已传妇事之则。」
    • 拼音:yí
    • 名词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木。即棠棣。《说文解字.木部》:「栘,棠棣也。」
    • 拼音:yí
    • 参见「胰脏」条。
    • 拼音:yí
    • 名词 一种树木。叶细而锐,多丛生山中。《尔雅.释木》:「桋,赤栜;白者栜。」晋.郭璞.注:「赤栜,树叶细而歧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辋。白者叶员而歧,为大木。」
    • 拼音:yí
    • 动词 转移。参见「貤封」、「貤赠」等条。
    • 拼音:yí

      yí ㄧˊ

       1. 宽下巴。

       2. 成长;壮大。

       3. 美好。

    • 拼音:yí
    • 名词 创伤。《说文解字.疒部》:「痍,伤也。」《史记.卷八八.蒙恬传》:「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
    • 拼音:yí

      yí ㄧˊ

       ◎ 衣袖:“扬~卹削。”

      其它字义

      yì ㄧˋ

       ◎ 裙边。

    • 拼音:yí
    • 动词 移转、搬迁。  【组词】:「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鼂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 动词 转变、改变。  【组词】:「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动词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迤摇动也。」
    • 动词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零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 动词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 名词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 名词 姓。如汉代有移良。
    • 拼音:yí

      yí ㄧˊ

       ◎ 〔~莮〕同“宜男”,即“萱草”。一种草本植物,花即黄花菜,供食用,根入药。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动词 留传、遗留。《说文解字.言部》:「诒,遗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汉.郑玄.笺:「诒,犹传也。」
    • 动词 赠送。通「贻」。《楚辞.屈原.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 拼音:yí
    • 动词 赠送。《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动词 遗留。《书经.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文选.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
    • 名词 姓。如宋代有贻范。
    • 拼音:yí

      yí ㄧˊ

       1. 阄割过的羊。

       2. 母野羊。

    • 拼音:yí
    • 动词 亡失、丢掉。《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唐.崔国辅〈长乐少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
    • 动词 脱漏。《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宋.赵汝鐩〈翁媪叹〉:「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厘。」
    • 动词 舍弃。《易经.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唐.孔颖达.正义:「遗,弃也。」《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唐.司马贞.索隐:「遗,弃也。谓弃子纠而事小白也。」
    • 动词 忘记。《孝经.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
    • 动词 留下。  【组词】:「不遗余力」、「遗臭万年」。《史记.卷一零.孝文本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唐.杜甫〈哭严仆射归榇〉诗:「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 动词 离开。《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王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文选.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
    • 动词 排泄。《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又尝于阁省裸袒酣饮,及醉小遗,下沾令史,为南司所弹,几卿亦不介意。」
    • 动词 剩余。  【组词】:「暴露无遗」。
    • 名词 亡失的东西。  【组词】:「路不拾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捕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 形容词 留下的、剩余未尽的。  【组词】:「遗言」、「遗产」。《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余力。」
    • ,
    • 动词 赠送、给予。《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书遗谭。」《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 拼音:yí

      yí ㄧˊ

       ◎ 〔~〕山鸡。

    • 拼音:yí

      yí ㄧˊ

       ◎ 〔~梧〕地名,在中国台湾省云林县口湖乡。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名词 指鼻子下面腮颊部分。《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高宗三女传》:「主方额广颐,多阴谋。」
    • 名词 姓。如隋代有颐炅。
    • 动词 养。  【组词】:「颐养天年」。《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颐育万民,以成大化。」唐.韩愈〈闵已赋〉:「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 助词 用于加强语气,无义。《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
    • 拼音:yí
    • 名词 用米或麦制成的糖浆或软糖食品。  【组词】:「甘之若饴」、「含饴弄孙」。《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 形容词 味道甘美的。  【组词】:「饴浆」、「饴饵」。《周礼.天官.盐人》:「王之膳羞共饴盐。」汉.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
    • 动词 赠送。通「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饴我厘麰。」
    • 拼音:yí

      yí ㄧˊ

       1. 〔~~〕太阳缓慢移动的样子。

       2. (太阳)西斜:“坐待日~。”

    • 拼音:yí

      yí ㄧˊ

       ◎ 踞,蹲。

    • 拼音:yí
    • 名词 衣架。《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清史稿.卷八六.礼志五》:「并设床榻、衾枕、楎椸、帷幔,如生事仪。」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yí ㄧˊ

       ◎ 古同“颐”。

    • 拼音:yí
    • 动词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动词 猜忌、不相信。  【组词】:「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动词 犹豫不决。  【组词】:「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动词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零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动词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副词 彷佛、好像。  【组词】:「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动词 亡失、丢掉。《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唐.崔国辅〈长乐少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
    • 动词 脱漏。《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宋.赵汝鐩〈翁媪叹〉:「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厘。」
    • 动词 舍弃。《易经.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唐.孔颖达.正义:「遗,弃也。」《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唐.司马贞.索隐:「遗,弃也。谓弃子纠而事小白也。」
    • 动词 忘记。《孝经.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
    • 动词 留下。  【组词】:「不遗余力」、「遗臭万年」。《史记.卷一零.孝文本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唐.杜甫〈哭严仆射归榇〉诗:「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 动词 离开。《庄子.田子方》:「向者先王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文选.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
    • 动词 排泄。《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又尝于阁省裸袒酣饮,及醉小遗,下沾令史,为南司所弹,几卿亦不介意。」
    • 动词 剩余。  【组词】:「暴露无遗」。
    • 名词 亡失的东西。  【组词】:「路不拾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捕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
    • 形容词 留下的、剩余未尽的。  【组词】:「遗言」、「遗产」。《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余力。」
    • ,
    • 动词 赠送、给予。《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书遗谭。」《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 拼音:yí

      基本字义

      yí(一ˊ)

      (一)、熟皮。

      (二)、鞍上的裝飾。

    • 拼音:yí
    • 名词 法则、标准。《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 名词 典范、表率。《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荀子.正论》:「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
    • 名词 礼节、程序、形式。  【组词】:「礼仪」、「仪式」。《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荀子.正论》:「诸夏之国,同服同仪。」
    • 名词 举止容貌。  【组词】:「仪容」、「仪表堂堂」。《喻世明言.卷三零.明悟禅师赶五戒》:「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
    • 名词 礼物。  【组词】:「贺仪」、「奠仪」、「谢仪」。《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且出此间,备些祭仪。」《红楼梦.第二二回》:「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 名词 仪器的简称。  【组词】:「浑天仪」、「地球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
    • 动词 向往、仰慕。《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传》:「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 动词 效法。《文选.张衡.东京赋》:「仪姬伯之渭阳,失熊罴而获人。」
    • 动词 匹配。  【组词】:「有凤来仪」。《文选.宋玉.高唐赋》:「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
    • 拼音:yí

      yí ㄧˊ

       ◎ 〔熑(qiān)~〕火不绝的样子。

    • 拼音:yí
    • 名词 指鼻子下面腮颊部分。《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高宗三女传》:「主方额广颐,多阴谋。」
    • 名词 姓。如隋代有颐炅。
    • 动词 养。  【组词】:「颐养天年」。《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颐育万民,以成大化。」唐.韩愈〈闵已赋〉:「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 助词 用于加强语气,无义。《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yí ㄧˊ

       ◎ 〔崎~〕❶高耸险峻,如“(殿宇结构)上~~而重注。” ❷喻骨瘦如柴,如“形枯槁以~~。”

    • 拼音:yí

      yí ㄧˊ

       ◎ 同“颐”。

    • 拼音:yí

      yí ㄧˊ

       ◎ 同“彝”。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名词 与楼阁相连的小屋。《尔雅.释宫》:「连谓之簃。」晋.郭璞.注:「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簃厨连观也。」
    • 拼音:yí

      yí ㄧˊ

       1.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见“鴟鴺”。

       2. 〔~〕又名飞生。兽名,鼯鼠。

      其它字义

      tí ㄊㄧˊ

       1. 《廣韻》杜奚切,平齊,定。鸟名。雉属。参见“鷩鴺”。

       2. 〔~胡〕也称“鵜鶘”

    • 拼音:yí

      yí ㄧˊ

       ◎ 古同“颐”:“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

    • 拼音:yí
    • 名词 九嶷山:山名。在国内湖南省宁远县,相传舜葬于此。也称为「苍梧山」。
    • ,
    • 参见「嶷嶷」、「嶷岌」等条。
    • 拼音:yí

      yí ㄧˊ

       1. 察。

       2. 便。

       3. 难。

    • 拼音:yí

      yí ㄧˊ

       ◎ 〔~鱼〕体小,头、体平扁,眼小,口上有四对小须,体灰白色,背上和体侧各有一条白线。

    • 拼音:yí
    • 名词 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庙常用的祭器。《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晋.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宋书.卷四二.刘穆之传》:「功铭鼎彝,义彰典策。」
    • 名词 常道、常法。《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名词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在国内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 名词 凡别出的门堂台榭均称为「謻」。参见「謻门」条。
    • 拼音:yí

      基本字义

      yí(一ˊ)

      (一)、[鯸䱌]河豚别名。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yí ㄧˊ

       ◎ 无刃的戟。

    • 拼音:yí

      yí ㄧˊ

      ◎ 义未详。

      详细解释
    • 拼音:yí

      yí ㄧˊ

       ◎ 〔~~〕(兽角)尖锐的样子,如“土伯九约,其角~~些。”

      详细解释
    • 拼音:yí
    • 参见「鵔鸃」条。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ǐ
    • 动词 斜行。《书经.禹贡》:「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大河右迤,东注漯水矣。」
    • 动词 斜倚。《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文选.张衡.东京赋》:「立戈迤戛,农舆辂木。」
    • ,
    • 参见「逶迤」条。
    • 拼音:yì
    • 形容词 特别的、不平常的。  【组词】:「异士」、「异术」。《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洪体貌魁梧,有异姿。」
    • 形容词 另外的、其他的。《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形容词 不同的。  【组词】:「异口同声」。《书经.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异议蜂起,高谈不息。」
    • 动词 分开。《礼记.曲礼上》:「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史记.卷六八.商君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动词 奇怪。《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名词 奇怪异事物。  【组词】:「标新立异」。《公羊传.隐公三年》:「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
    • 名词 姓。如唐代有异牟寻。
    • 拼音:yì
    • 名词 合宜的事情。《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淮南子.齐俗》:「为义者,布 施而德。」
    • 名词 正道、正理。《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 名词 死节、殉难。《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宋史.卷四五零.忠义传五.尹谷传》:「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 名词 法则。《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 名词 意思。  【组词】:「意义」、「字义」。汉.孔安国〈尚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 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
    • 名词 功用。《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
    • 名词 姓。如汉代有义纵。
    • 形容词 合于正义的。  【组词】:「义民」、「义妇」、「义举」。《书经.康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 形容词 用来周济公众的。  【组词】:「义庄」、「义塾」、「义舍」。《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
    • 形容词 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亲的。  【组词】:「义父」、「义子」、「义肢」、「义齿」。
名句 | 成语大全 | 宠物百科 | 杂谈 | 谜语 | 字典 | 词典 | 拼音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