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意识的成语未雨绸缪:绸缪:缠绵.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 有备无患: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防患未然:防:防备。患:灾祸。 然:如此。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防微杜渐: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居安思危: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常备不懈:常:时常;备:防备,准备;懈:懈怠,放松。经常准备着,毫不松懈。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见微知著:微:隐约(微小);著:明显。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洞晓大的影响或结果;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二、关于“危机意识”的成语有哪些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防微杜渐 常备不懈 安不忘危 见微知著 释义 1、未雨绸缪[ wèi yǔ chóu móu ]:绸缪:缠绵.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 2、有备无患[ yǒu bèi wú huàn ]:备:防备;患:患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3、防患未然[ fáng huàn wèi rán ]:防:防备。患:灾祸。 然:如此。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4、防微杜渐[ fáng wēi dù jiàn ]: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5、居安思危[ jū ān sī wēi ]: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6、常备不懈[ cháng bèi bù xiè ]:常:时常;备:防备,准备;懈:懈怠,放松。经常准备着,毫不松懈。 7、安不忘危[ ān bù wàng wēi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8、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微:隐约(微小);著:明显。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洞晓大的影响或结果;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三、哪里有关于“危机意识:的论据(600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准备的程度决定着你前进的距离,走在最前面的,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 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处处存在着竞争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只有有准备的企业才能走在前面。 两个人走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外一个人非常着急,喊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换鞋的人却喊道:“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这个换鞋的人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在两个人竞争只有一个人有活命机会的时候,只有跑在前面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就需要给自己准备一双便于奔跑的鞋。 在中国的手机市场,聚集了欧美、日韩、本土上百个手机品牌。面临如此严峻的竞争局面,日系手机企业却没有对其他品牌的产品进行细致的研究,没有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详尽的调查,没有对市场战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种在各个方面都缺乏准备的后果,就是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下风.不过,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缺乏准备的危害,京瓷公司的某负责人表示:到底能不能虚心地再创日本手机在日本、美国等市场曾有的辉煌,踏踏实实地从准备做起,将决定日本手机企业未来在中国的出路。 有准备者领先,无准备者落后,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对有准备的人来说,危机中往往隐藏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世界500强企业名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录中消失,或低迷,或破产。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人们发现,春风得意之时正是这些企业衰落的开始,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忽视了危机的存在,忘记了产品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超前性,对前景盲目乐观,而且忽视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准备。 反观在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则对危机有着另一种认识,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当利润达到22%时,他还是说会下降;到了今天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危机意识,这些企业才会把准备当成第一任务。因为,当一切准备充足时,你就不必害怕任何危机了。 有一天,猴子在树林里见到山猪在一棵大树旁拼命地磨牙。猴子非常奇怪,走过去问山猪:“现在既没有别的动物来伤害你,也没有猎人来捕捉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努力地磨牙呢?” 山猪笑着说:“现在磨牙正是时候,你想一想,一旦危险来临,我哪还有时间磨牙呀!现在磨得锋利点,等到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 这只山猪太聪明了,它知道在危险还未来临之前就把牙磨利,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在与其他猛兽的搏斗中丢掉性命。唉!有些时候,动物比人要聪明许多。动物已经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变成了一种本能,而有些人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自恃强大而忽视准备的重要性。 应该说,外界的危机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对这种危机的麻木不仁和茫然无知,不去做任何应对的准备。 四、古代有危机意识的大臣或君王越王勾践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勾践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伯嚭],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述人成才的关键的句子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的关键是:人需要有危机意识! 具有危机意识,才能保持对自我、对外界的敏锐观察力,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完善,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 你可以查查危机意识与人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六、什么是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一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人要有忧患意识。 ]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 危机通常是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美国危机学家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测的横逆。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确,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 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弭,但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到生路。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没看到猎人。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这只野猪就是有[危机意识]。 那么,个人应如何把[危机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 危机意识──失落在自我满足之中 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来。 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逐渐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跳出的能力,直至被热水烫死。 身为百姓──缺乏危机意识 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导致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甚至认为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危机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更没有必要为危机进行各种准备。 真相:危机离我并不远 人生不易,七灾八难。──危机四伏──珍惜现在。 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系统的重新整合以及国际环境的不断演化,我们生活的地球并未因文明的演进而更加太平,相反各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灾难性事件仍在我们眼 “天天都有危机感”成为深航人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他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 为了使企业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深航公司采用“道沟”理论,即“为每个员工前面铺一条路,后面挖一条沟”,或者说“前面放一块金锭,后面放一只老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惟一选择是义无反顾地往前冲。竞争上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全体员工身后的一条“沟”。 每年一次考评,管理层员工如果不称职或连续两年基本称职则会被淘汰,对素质跟不上但暂不淘汰的员工实行下岗,待岗轮训制度每年强制淘汰率为5%,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机构能设能撤”的动态模式。正因为如此,一家看似不大的国内航空公司,却拥有全国民航1/50的飞机,取得了民航市场1/5的利润,让同行和专家羡慕不已。 这就是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在主动地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让员工明白昨天的辉煌不是今天的辉煌,更不是明天的辉煌。&前上演,远的如纽约“9·11”袭击,近的如发生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的恐怖袭击。 危机意识让人成熟──一日一生 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有意外的变化,我的日子将怎么过?要如何解决困难? 世上没有“永久”的事,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人心会变,万一最信赖的人,包括朋友、伙伴变心了,怎么办? 万一健康有了问题,怎么办? 危机意识让人保持活力 “鲶鱼效应”的说法。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 因此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许多努力,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 然而总有一条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吃鱼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才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食草动物得了心脏病。 危机意识激发创造力,让人考虑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使得国家有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成为今天世界为之瞩目的国家。 当然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还有一些具体途径,如普及危机管理(包括职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员工清楚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陷阱、危机,清楚“转危为安”、“未雨绸缪”的方法及智慧;结合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学习,让员工辩证的看待“危机”,明确不断学习是前行的动力源泉;加强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提升员工文化等综合素质,培养敬业精神。 无论哪种方法、什么途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员工危机意识培养的强化使员工切身感受企业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员工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等诸能力。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是必要的,可事物的两面性又提醒我们在培养员工危机意识时特别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和夸大危机意识的作用。 既然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管理手段,那么它就有度的要求。当强调危机意识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态就会。 七、危机文化格言有哪些学透了制造危机,就学会了预防危机。 拯救危机常常是把握机遇的开始。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 危机是灾难的种子 预防危机就是拯救灾难。 危机意识是企业生存的动力源。 应对危机的关键是预案,预案的重点在于信息。 有危机就是有希望。 危机不是死亡,而是超越自我的动力 危机——高悬的斯达摩利克之剑 危机总潜藏在未知信息之中。 危机是灾难的“序幕”。 越不重视危机,危机就越严重。 |